住进别墅里的治沙人-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7/03 17:00:02
来源:新华网

住进别墅里的治沙人

字体:

  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边缘,一位昔日连鞋都穿不起的农民,如今住进了别墅。

  64岁的高毛虎和妻子贺改兰的别墅,房间干净整洁,客厅陈列着近年来所获各种殊荣以及珍贵照片。

   高毛虎夫妇和岳母在自家别墅前合影。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过去的房子住三五年就得换个地方,因为房被沙埋了。”高毛虎讲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时,妻子贺改兰接过了话题,“老高总不愿说当年的苦,生个孩子因生活条件太差,无奈抱养给了别人。”

  20世纪九十年代,高毛虎的别墅门前,还是沙漠地带。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高毛虎家世代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杭锦淖尔村。以前一家的经济来源仅靠20亩贫瘠的盐碱地,而沙害也威胁着一家人的生计。

  “沙尘来了经常迷失方向,不是能见度低,而是睁不开眼睛,看不见路。”贺改兰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库布其沙漠流传的一首歌谣形容当时的生活情景——“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磕牙;帐篷卧听大风吹,早晨起来脸盖沙”。

 20世纪九十年代杭锦人在沙漠里栽树。新华网发(白富华摄)

  改变高毛虎家庭命运的事件发生在1999年,当年穿沙公路开通,高毛虎和乡亲们在政府的带领下种树护路。高毛虎介绍,把沙漠围封起来,先从边上开始,一直往里推,当时治沙,受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

  20世纪九十年代,杭锦旗掀起大规模治沙热潮。新华网发(白富华 摄)

  2000年,为了激励人们种树治沙的积极性,亿利集团推出种植工程承包制,高毛虎成立了治沙民工联队。

  杭锦旗治沙群众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做成的沙障,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阻止沙丘移动。新华网发(杭锦旗委宣传部供图)

  高毛当年种植的治沙林如今成为一片森林。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一年后,高毛虎当上了承包种树的工头,每年雇工上百人,承包种树上千亩,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让高毛虎没想到的是,本来只是想“挣口饭吃”的职业,一干就二十多年。

  高毛虎用水冲沙柳种植法,用水管竖着往沙地一冲,一个沙坑就出现了,把一棵长约1米的沙柳苗子种进去,继续浇水然后夯实,只露出10公分左右的苗头。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他率先使用适宜不同土壤、环境的“水冲沙柳”和“螺旋钻”种植法,大大增加了库布其沙漠种树的成活率。

  高毛虎演示利用10秒时间植树的“螺旋钻”种植法。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我‘大大’(方言,意为爸爸)手上都没见过沙里能种活这么多树的”,高毛虎憨笑着用机器演示“螺旋钻”种植法。因为高毛虎种树的成活率高,近年来,高毛虎带着民工队还到西藏那曲等地去种树,还将种树的经验方法传授给徒弟,他也被官方评为库布其沙漠致富带头人,家里的各种奖状、证书每年都在增加。

  “依靠种树,全年收入能达到二三十万元。”高毛虎介绍,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花二十多万元购置了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双层别墅。

  高毛虎夫妇家中陈列着他们近年来所获各种殊荣以及珍贵照片。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住进别墅后的高毛虎和贺改芝热衷公益事业,多次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困境。

  高毛虎夫妇行走在沙漠里查看植物生长情况。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杭锦旗的穿沙公路上绿意葱茏。新华网发(杭锦旗委宣传部供图)

  2023年夏日的一个午后,高毛虎同贺改兰驱车行驶在杭锦旗的穿沙公路上,目之所及尽是绿色,高毛虎希望再干二十年,“只要为子孙留下一抹绿色,再苦也值得。”高毛虎说。

   如今,库布其沙生植物园占地五千多亩,栽植了当地以及从世界其他地区引进的稀有和濒危的沙生、旱生植物五百余种。新华网发

  随着生态的逐渐恢复,杭锦旗库布其沙漠成为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新华网发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