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昔日风起,黄沙满地 今朝人回,沙漠奇迹-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信息发布 > 正文
2023 10/10 09:50:29
来源:新华网

阿拉善:昔日风起,黄沙满地 今朝人回,沙漠奇迹

字体:

当车辆缓缓驶入巴丹吉林沙漠境内,映入眼帘的层峦沙海带给每一个进入沙漠的行者极大的震撼。大大小小的沙丘横卧于此,沙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金黄、耀眼。但在这金黄的背后,掩盖的却是生命难以维系的悲歌。这里,被誉为生命的禁区,死亡之海。

巴丹吉林沙漠,中国第三大沙漠,总面积4.92万平方公里,位于阿拉善盟境内,阿拉善右旗的一半面积被其占据。阿拉善右旗,年平均降雨量少于100毫米,有效降雨量不足40毫米,全旗没有地表径流补水,极度干旱区。

干旱的气候、大面积的沙漠并没有成为阻碍阿拉善右旗人民前行的枷锁,阿拉善右旗人民用智慧与汗水开辟出了一条与沙漠抗争的不屈之路。

9月,一捆捆长方形的稻草错落在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固沙区内,这些稻草将被用做“草方格”固沙的原材料。

工人将成捆的稻草摆放在运输车上。

走进工程固沙区内,眼前一片片由稻草扎成的草方格犹如无坚不摧的“黄金铠甲”紧紧地锁在连绵不绝的沙丘之上,给迎风而散的沙漠披上了一层人工屏障。

犹如黄金铠甲的草方格紧锁在巴丹吉林沙漠。

“7月初进场,4万亩工程固沙划分为21个标段同时推进,待草方格扎好,再种上梭梭、撒上草种,标本兼治,方能将沙漠牢牢锁住,避免巴丹吉林沙漠越过雅布赖山,与腾格里沙漠‘握手’。阿拉善右旗林业和草原工作站的李庆恩在向记者介绍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固沙区时说道。

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以雅布赖山为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生态恶劣、过度放牧等因素,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年以15—20米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甚至越过雅布赖山,向腾格里沙漠靠拢。

两大沙漠一旦“握手”,就会形成一个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型沙源地,更加难以控制治理。同时,常年的西北风不仅会将沙子吹向河套平原,夹在两大沙漠之间的石羊河流域、甘肃民勤绿洲也随时面临被大沙漠吞埋的可能。

黄沙蔓延,不断挤压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威胁着生态安全。向沙漠要绿色、要生存,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共同期盼。

实施锁边治理,防止沙漠扩散蔓延、遏制“握手会师”趋势,成为巴丹吉林沙漠治理的重中之重。

头顶烈日扎“草方格”的农牧民。

设置综合治理工程固沙区,有效固定铁路沿线、高速公路、主要道路、沙漠边缘的流动沙丘,形成沙漠锁边带。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固沙区的建设将对阻碍巴丹吉林沙漠向东南方向推移起着重要作用。

类似的工程,阿拉善右旗还开展了很多。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阿拉善右旗的人民就开始探索各种防沙治沙路径。建治沙站,专业系统地对防沙治沙开展各项工作,压沙障,对比“草方格”沙障在内的多种沙障防风固沙效果;建林场,打造人工造林种草、飞播造林种草、围栏封育“三位一体”的林草生态安全屏障……到今天,阿拉善右旗已经在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生态治理上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阿拉善右旗在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63万公顷,封沙育林3.05万公顷、飞播造林2.6万公顷、工程固沙2893.33公顷;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建成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3个,封禁保护面积3万公顷。

常态化的防沙治沙治理,引得当地人们深思,如何利用好沙漠资源,向沙漠要收益?

这里,是位于阿拉善左旗的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宗别立镇(芒来)项目示范区。

宗别立梭梭苁蓉产业示范区。

宗别立(芒来,意为“第一”)梭梭苁蓉产业示范区位于贺兰山东麓、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原是一片固定半固定的低平不毛沙地,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身披绿装的产业示范区。该基地规划人工种植梭梭林45万亩,目前已累计造林43万亩,形成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3公里的绿色防护屏障,有效地防止了乌兰布和沙漠向东南移动,保护了黄河、贺兰山山脉。

宗别立梭梭苁蓉产业示范区的建设不仅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上创下了不斐的成绩,更为阿拉善左旗沙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结合梭梭种植鼓励农牧民发展苁蓉产业,农牧民一方面通过梭梭造林领取生态治沙造林补贴,另一方面通过接种苁蓉发展沙产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得长期性经济收入,实现生态建设与沙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推动阿拉善左旗梭梭肉苁蓉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从前,沙子把人都吹跑了。如今,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看到了我们利用沙漠发展产业的大好势头,周边嘎查和苏木的农牧民纷纷从外地赶回来,种植梭梭发展苁蓉产业。”阿拉善左旗林工站站长刘宏义满脸笑意自豪地说道。

昔日的阿拉善,风起,看黄沙满地;今朝的阿拉善,人回,创沙漠奇迹。(周丽凤)

【纠错】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