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盛开“乃日”花-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2/12 10:42:16
来源:新华网

草原盛开“乃日”花

字体:

  

  芒来巴特尔和同伴们,正在用大琴、三弦和马头琴演绎“乃日”。

  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12日电(李国栋 张杨)“草原上的乐曲最自然,现在与自然接近的音乐少了,我希望把草原音乐传承下去……”面对来访者,芒来巴特尔娓娓道来,语气坚定。

  冬日时分,和煦暖阳照耀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部小城鄂托克旗乌兰镇,在芒来巴特尔创办的 鄂尔多斯“乃日”保护传承基地内,《敬酒》的音乐旋律在温暖的房间里回荡,芒来巴特尔和同伴们正在用大琴、三弦和马头琴演绎“乃日”。

  “乃日”是蒙古语,意为“娱乐”。据考证,“乃日”起源于元代,是融鄂尔多斯民间歌舞器乐、祝赞颂词、礼仪习俗、节庆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深受草原人民喜爱。

  如今,在以芒来巴特尔、那音太为主的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下,“乃日”历经数百年传承,犹如草原上的花儿,沐风栉雨,亮丽盛开。

  今年64岁的芒来巴特尔,出生于苏米图苏木小额尔和图嘎查牧民家庭,自幼受到“乃日”文化熏陶,从6岁开始跟着母亲学唱鄂尔多斯民歌,向姐姐学习弹琴,7岁能弹唱《圆顶帽子》《土金墒》等鄂尔多斯民歌,12岁开始学习口琴、四胡、三弦、笛子、扬琴等乐器,15岁应邀在各种演出场合弹唱献艺,被誉为“小文艺家”。能够获得如此赞誉,都源于他对“乃日”的热爱。

  芒来巴特尔在展示收藏的一架1920产于上海的凤凰琴(大琴)。新华网发

  芒来巴特尔的主业是乡村医生,他把为乡亲们诊治疾病之余的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留给了“乃日”的传承上。现在,芒来巴特尔培养的学员已达800多人,他们遍布鄂托克前旗、乌审旗、杭锦旗等地,很多学员已成长为当地“乃日”乐队的主力军和新生力量。

  “‘乃日’使用民间三弦,一个曲子有三种或四种弹法,一个人一种弹法,一个人一种味道,和在一起,就形成了大自然的味道,这就是民间三弦的精妙之处。”芒来巴特尔说,表演 “乃日”要有民间三弦,才能弹出个性,弹出大自然的味道。

  芒来巴特尔说:“我们这一代如果不把民间三弦这项技艺保护和传承下去,就会失传,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

  芒来巴特尔的学员在学习。新华网 李国栋 摄

  为了保护和传承“乃日”,年过花甲的芒来巴特尔仍在不遗余力地奔走。目前在他开设的7个班级里,共有110多名学生接受“乃日”系统培训。2011年,芒来巴特尔被授予“鄂尔多斯优秀民间文艺家”称号,成为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会员;2014年,被命名为 “乃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傍晚时分,在距离乌兰镇50公里外的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嘎查的那音太家,被内蒙古音乐协会命名的蓝色乐队正在开启“乃日”聚会,音乐旋律欢快悠扬,观众沉醉其中。

  1989年,那音太(左三)和蓝色乐队队员在草原上排练节目。新华网 李国栋 摄

  1985年,时年22岁的那音太组建了内蒙古第一家牧民乐队。今天,乐队已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了60多人。38年来,乐队共演出1500余场次,先后赴呼和浩特、深圳,甚至出国表演,反响热烈。

  2007年,“乃日”被列入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鄂托克旗则是鄂尔多斯“乃日”保护传承的核心地区。

  鄂托克旗文化馆馆长达古拉介绍,鄂托克旗致力于将“乃日”打造成为全年无休、永不散场的群众文化舞台。为此,通过建设 “乃日”传承和保护基地;鼓励“乃日”爱好者成立民间文艺队伍;在各嘎查村、社区建设文化活动室;下派文化员指导“乃日”乐队排练节目;建立“乃日”艺术工作者的申报、表彰和奖励制度等,促进了“乃日”文艺团队日益壮大。

  目前,鄂托克旗有127支“乃日”文艺团队,1600多名牧民演员,年演出1000余场次。基本实现了“有牧民的地方就有‘乃日’”, 常办常演、常演常新的“乃日”之花在鄂托克草原上四季常开。(完)

【纠错】 【责任编辑:杨腾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