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克腾旗沙地治理:“建管营”一体 “绿富美”同框-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03 15:03:48
来源:新华网

克什克腾旗沙地治理:“建管营”一体 “绿富美”同框

字体:

  克什克腾旗作为内蒙古赤峰市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区,近年来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启了“政府主导、央企助力、多元资本投入、群众参与、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共赢”的沙地治理新模式,通过“建管营”一体化运营,使915万亩沙地展现出“绿富美”同兴共荣的生态图景。

  在克什克腾旗浑善达克沙地锉草山综合治理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工程固沙,这片区域是当地沙地最为集中连片的地方,其中1.5万亩极重度沙地用黄柳枝条固定4米见方的网格,网格内部种上大果沙棘,大果沙棘周边种植牧草来覆盖,这样立体化的种植固沙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项目区治理任务12.65万亩,我们通过打14眼机电井,为后期灌溉提供方便条件,我们在栽植大果沙棘的同时,采取的是双行一带的治理模式,在双行一带中间,我们后期还探索种植中草药,不仅有生态效益,而且有经济效益。”克什克腾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明达说。

  克什克腾旗全境有沙地面积915万亩,其中极重度沙化面积2万亩、重度沙化面积58万亩、中度沙化面积430万亩、轻度沙化面积425万亩,分布在浑善达克、科尔沁和西乌珠穆沁三个沙地。克什克腾旗提出利用2023年至2028年6年时间,对490万亩中度及以上沙地采取因地制宜,工程固沙、乔灌草结合等举措完成治理任务,对425万亩轻度沙化土地,采取禁牧休牧、强化宣传、加强监管,产业转型、少养精养,去劣存优等政策引导方式,予以自然修复。2029年至2030年,利用2年时间巩固歼灭战成果,确保到2030年底三大沙地生态功能全面恢复,林草资源生态功能发挥趋于稳定。

  克什克腾旗沙地呈点状分布在中西部的10个苏木乡镇,为了提高全民的防沙治沙热情,克什克腾旗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沙地歼灭战。目前,各类资金投入已达13.79亿元,其中国家项目资金7.31.亿元,社会资金6.48亿元。

  这几天,由三峡集团、中国林业集团负责实施的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治理一期项目正式开工,这是内蒙古东部地区首个央企参与的防沙治沙工程,项目以扩大林草覆盖、消灭裸露沙斑为目标,总投资3.4亿元,建设周期3年,规划治理面积36万亩,其中2024年计划投资1.19 亿元,治理沙地面积10万亩。

  三峡三北防护林建设(内蒙古)有限公司建管部工作人员张鹏飞介绍,目前每天用工100人左右,都是用当地的农牧民,我们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央企同农牧民帮扶+劳务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以工代赈方式,按照不低于项目总投资10%的标准发放劳务报酬。

  克什克腾旗突出沙区农牧民在治沙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沙地歼灭战中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通盘考虑、整体布局,着力构建“建设、管理、经营”一体化治沙模式。沙地治理围绕发展人工种草、沙棘两大产业,到2030年实现沙地人工种草371.5万亩,全旗大小畜饲草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种植大果沙棘15万亩,预计沙棘产量达到7500吨,年经济效益实现4500万元。

  建设发挥属地职能,与农牧民增收挂钩。治沙项目由各苏木乡镇组织实施、农牧民参与、林草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农牧民在治沙过程中务工赚薪金、获得经济效益。据统计,一亩沙地投入资金1400元,群众的务工收入就占300元左右,仅此一项就为农牧民增收14.7亿元。农牧民享受生态成果、获得经济效益。沙地治理后,种植的牧草为舍饲禁牧提供了条件,种植的沙棘为农牧民增加了收入,流转给公司的沙地,农牧户还享受租金和草补贴。

  为了让治理后的沙地带薪休假,沙区苏木乡镇与荒沙承包户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责任、义务和利益,同时,鼓励养殖大户兴办托牛所、托羊所,流转散户养殖的牛羊,化解禁牧与产业发展的矛盾,鼓励企业、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加盟沙地生态产业,完善产加销链条。

  随着浑善达克沙地锉草山综合治理项目和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克什克腾旗极重度沙地治理已近尾声,未来6年,歼灭战的主要任务将围绕小面积治理维修、全域封育管护,巩固扩大治沙成果来进行,“绿富美”的生态图景已在915万亩沙地徐徐拉开大幕。

  克什克腾旗委常委、常务副旗长燕学有表示,预计到2030年底,克什克腾旗森林植被恢复率预计从现在的31.7%提升到33%以上,草原植被盖度从目前的52.3%提升到60%以上。

  2024年,赤峰市计划完成生态治理329.84万亩,根据全市沙地分布情况,将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划分为“四大治理区”。到目前,全市完成防沙治沙33.2万亩。(刘海 原国林)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