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茫茫大漠筑起绿色长城-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03 15:15:33
来源:科技日报

内蒙古:茫茫大漠筑起绿色长城

字体:

  不久前,内蒙古自治区5盟市签署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蒙古5盟市将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构筑防风固沙林草带,形成协同防沙、治沙、管沙、用沙新局面。

  黄河内蒙古段介于阴山南麓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全长约843.5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六分之一。河段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包括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和戈壁。同时,这段流域包括黄河“几字弯”北部及中部的大片区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近年来,内蒙古坚决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在118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打响了一场生态保护攻坚战。其中,黄河“几字弯”上的“战役”尤为亮眼。

 闯出“磴口模式”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壮丽的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雄踞在“几字弯”弯顶,守护着河套平原的生态和粮食安全。而紧邻枢纽的,就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乌兰布和沙漠。

  磴口县被誉为“守沙要塞”,西面是“虎视眈眈”的乌兰布和沙漠,东面是“天下黄河,唯富一套” 的河套平原。“要塞”失守则“粮仓”不保。

  70余年来,这座县域小城和荒漠化“硬磕”,矢志不渝、久久为功,闯出了行之有效的“磴口模式”。“‘磴口模式’依靠科技力量防沙治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磴口县委书记刘向阳说。

  记者了解到,“磴口模式”构建了以自然保护地、农田防护林网、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光伏治沙区为主的“一地一网三区”五位一体综合治理体系。这种模式由政府、企业、社会和科研机构四方参与,强调生态、生产、生活共赢发展。

  “‘磴口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科技支撑和地方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相当于‘前店后厂’,磴口是个巨大的试验场,实验成果全国共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副主任张景波说。记者了解到,中心成功选育出沙棘、沙林杨等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种,同时选用梭梭、花棒、沙拐枣、沙枣、柽柳等抗旱、耐盐碱植物,为磴口打造高质量生态防护林体系奠定坚实根基。

  目前,磴口县已在沙漠腹地种植了9700多万棵沙生树木,将23万亩沙漠改造成优良草场,为2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披上绿装”。91家企业“抢滩登陆”乌兰布和沙漠,有机种植养殖业、特色林果业、中草药材等产业蓬勃兴起,全县沙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在不久前的内蒙古“北疆楷模”先进事迹发布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磴口模式”治沙群体“北疆楷模”称号。

  治理沿岸砂石

  随着气温回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矿山开始返青变绿,成群的赤麻鸭相约到矿山“打卡”。“最近几年,这里歇脚过境的候鸟明显增多,因为当地树多了,草绿了,生态环境变好了。”黄河准格尔旗段村级河长乔旭说,每月他都要对河道巡查两次。

  准格尔旗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薛勇告诉记者,黄河岸边的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大路镇、龙口镇等地引来栖息鸟类200多种,其中不乏白天鹅、赤麻鸭、灰鹤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里已经成为候鸟理想的迁徙、繁衍和栖息地。

  准格尔旗是黄河沿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被国内外专家喻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区,在此处的面积一度达5807平方公里。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准格尔旗实施国家水土保持工程、砒砂岩沙棘减沙生态治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目前,全旗61.8%的砒砂岩土地得到治理。在砒砂岩裸露区较为集中的暖水乡,当地农民将黄土、农家肥按不同比例与砒砂岩混合种植苹果树,全乡共种植苹果树2700亩,去年产量达320万斤,有近百户果农年均收入十几万元。

  沿岸砂石得到治理,接下来是防治河道泥沙。自2000年以来,准格尔旗累计投入生态资金26.3亿元,完成林草建设641万亩,建成黄河三级标准堤防61公里、淤地坝800余座、拦砂坝2000余座,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221万亩,有效遏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2023年,准格尔旗建设了皇甫川流域、窟野河流域62座拦沙坝工程。泥沙拦起来,山头绿起来,一湾清水出现在准格尔旗。

  此外,为了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从2023年起,准格尔旗矿区生态建设单位禁止在十二连城乡和大路镇沿黄河河道种植高秆作物区域,并流转农户土地1.42万亩进行牧草种植,有效降低滩区风速、减少风蚀、改善土壤环境。

  治沙节水并重

  在黄河“几字弯”顶部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有十条并行河流,被当地称为“十大孔兑”(孔兑,蒙古语意为山洪沟)。它们为黄河注入水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巨量泥沙。2022年,鄂尔多斯市修编了《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综合治理规划》,并同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始对十条河流逐一“把脉问诊”。

  鄂尔多斯市科技局局长边东介绍,在治理过程中,鄂尔多斯注重科技支撑,投入1800万元,在“十大孔兑”入黄口、库布其沙漠沿黄段、孔兑岸线两侧和淤地坝等处,建成并投运109处入黄泥(风)沙监测点、生态监测点和淤地坝监测点,全面检测分析入黄泥沙量、植被、土壤粒径及养分等的变化情况。当地还聘请清华大学和中国水科院科研团队,以监测站点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全市入黄泥沙量和输沙规律。目前,研究团队已完成实地调研工作。

  母亲河水资源弥足珍贵,除了治好水,还要用好水。在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万亩高标准示范农田,智慧滴灌系统正将水肥一滴滴精准送至农作物根部。“通过定时定量精准灌溉,玉米作物亩产量由1800斤提高到2000斤,亩均用水仅为200立方米,较普通滴灌节水150立方米。”白泥井镇镇长马良说,万亩高标准示范农田设置了井、黄双灌两套管道,在最大程度保障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实现了地下水采补平衡。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白泥井超采区地下水水位回升了1.3米。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打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记者了解到,内蒙古结合区域生态和产业布局,探索将矿井疏干水等非常规水源与地表水、地下水等统筹调配,为生态建设和地区发展“解渴”。目前,内蒙古黄河流域县域节水型社会建成率达到79%。(记者 张景阳)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