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塞外鲁班”看这所高职如何高质量发展-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21 16:48:42
来源:新华网

透过“塞外鲁班”看这所高职如何高质量发展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21日电(邹俭朴 李倩)在内蒙古,有一所以培育“塞外鲁班”为愿景的职业学院,致力于学习鲁班优秀的职业工匠精神,在守正创新教书育人的同时,亦面向全国职业院校分享内蒙古的职业教育探索经验。

  守正创新 走在数字化前沿的大思政课

  戴上3D眼镜,便可“穿越”千里,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跨越时空的伟大力量。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全沉浸式虚拟仿真体验馆上课。新华网发

  “上沉浸式体验思政课,不用担心学生的‘抬头率’和‘点头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写在每个学生脸上。”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晓玮说。

  在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沉浸式虚拟仿真体验馆中,学生们既可读万卷书,也可行万里路。

  在这里,红色文化是“塞外鲁班”们必须具备的精神底色。

  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制定出台课程思政项目评审标准、示范课评审标准,打造四大思政实践基地,以“六要”标准培养一批批思政课教师,不断选树榜样、推送优秀人才……

  目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形成“一体两翼、多层次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找到自我,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目标。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内蒙古高职院校中第一个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是目前内蒙古唯一一个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理事单位,面对“大思政课”如何做“大”的课题,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有益探索。

  教育数字化 拓宽新型学习模式

  踏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产业数字化技术创新实验中心和智能建造技术中心,科技创新气息扑面而来。

  安全巡检AI机器人、3D混凝土打印机、喷涂打磨机器人、手持实景三维扫描仪、实测实量机器人……一系列建筑行业实际应用新技术,让建筑行业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的“搬砖”。

  智能建造技术中心机器人。新华网发

  “产业数字化技术创新实验中心和智能建造技术中心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必备知识嵌入到建筑业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体验智能建造行业的新技术,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自主升级专业技能。”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与测绘学院副院长牛恒茂说。

  今年3月,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建筑施工场景AI应用案例—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目标检测方法应用”的智能建造技术系列研讨学习活动,体验数字技术和建筑业深度融合的应用场景,学习AI在施工质量与管理场景下应用的基本技能。

  近年来,国家加快推动智能建造发展步伐,5G智慧工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重塑未来建筑演进之路。在智能建造大背景下,智能建造专业人才面临新要求。玩转高科技,是“塞外鲁班”们的必备技能。

  产教深融开启“新征程”

  20岁的薛磊是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一年前他加入了内蒙古自治区BIM工程研究中心。完成几次机电类建模工作后,他收获颇丰。

  内蒙古自治区BIM工程研究中心。新华网发

  内蒙古自治区BIM工程研究中心由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内蒙古兴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协同共建,办公地点设在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企业搬进学校,深受学生欢迎。

  “兴泰集团职工在学校办公,他们的实操经验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薛磊说。

  如何更好地让产教深度融合?内蒙古自治区BIM工程研究中心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兴泰产业学院、智能产业研究院、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内蒙古自治区BIM工程研究中心组建高校、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技术和管理团队,相继成立多个工作室,积极开展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上课即上班、毕业即就业,“塞外鲁班”们在上学和就业间“无缝衔接”。

  内蒙古自治区BIM工程研究中心为自治区建设行业和企业输送了BIM工程技术人员,实现学生多通道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范志忠表示,内蒙古自治区BIM工程研究中心已成为内蒙古建设行业信息化基础研究和制定地方标准的重要基地,2021年获批自治区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培育项目,在建筑行业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创新之路。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