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无边梭梭浸染戈壁-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8/01 09:33:14
来源:内蒙古日报

内蒙古阿拉善:无边梭梭浸染戈壁

字体:

  经过夏季的几场雨水滋润,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的百万亩梭梭肉苁蓉基地的梭梭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沙丘上,一片片高大茂密的梭梭林在黄沙中碧绿葱茏,从脚下延伸向远处,遮盖住了昔日肆虐的漫漫黄沙。

  “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可是个好产业,是一条既能致富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双赢路,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幸福。”茫来嘎查牧民王会军说。

  绿起来也要富起来,治沙也要致富。今年阿拉善盟委(扩大)会议提出,全力打造全国现代生态沙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到2030年全盟沙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近年来,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创新驱动、政府引导”的发展原则,依托独特的沙生植物资源优势和多年生态建设的基础,全力建设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林沙产业基地,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对梭梭种植户给予奖励性补贴,鼓励牧民发展沙草产业。截至2023年底,阿拉善盟肉苁蓉接种面积达151.3万亩,锁阳面积52万亩,肉苁蓉产量8000余吨,锁阳产量5300余吨,产值达30亿元以上。

  以加大培育力度、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为重点,近年来,阿拉善盟争取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投入近1.6亿元,全盟各级财政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撬动企业等创新主体自主研发投入为14.5亿元。目前,围绕沙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全盟已成功开发与研制出林沙产业产品110余种,其中包括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在内的新产品60余种;申请发明专利37项,制定技术、产品标准48项,为大规模开发林沙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同时,加大产品研发提升成果转化水平。该盟依托现有24家具备一定规模及科技研发条件的沙产业企业,围绕药品、保健品、食品和日化品四大类别,制定技术、产品标准52项,攻克肉苁蓉、锁阳等沙生植物有效成分分离提取技术、梭梭与肉苁蓉种子活力的保存等多项技术难题,建立了肉苁蓉基因库,研制出肉苁蓉多糖片、低聚糖冲剂、免疫强化口服液、舒肝软胶囊、低聚糖饮料等多款保健中试产品。其中“苁蓉枸杞片”“苁蓉普洱茶”“黑枸杞玛卡片”“黑枸杞阿胶”等30余款产品已经上市销售,实现了沙生植物特色产品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如今阿拉善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荒漠肉苁蓉集散地,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产业链不断完善,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

  近年来,随着阿拉善盟特色沙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多有资金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入驻,进一步推动了阿拉善肉苁蓉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盟从事沙产业的规模企业有39家,为推动特色生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其中,大型企业有9家,占规模企业比为23%;中型企业有9家,占规模企业比为23%。2023年,全盟所有从事沙产业的规模企业肉苁蓉及锁阳相关产品当年产值达10.06亿元。

  顶着炎炎烈日,走进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沙林呼都格嘎查梭梭林基地,只见数万亩人工种植的梭梭林在阳光下随风摇曳。

  “种梭梭林,可是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现在,我们苏木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梭梭,最多的有几千亩。”正在梭梭林浇水的牧民谢军仁擦着头上的汗珠说,“经过近年来的植绿,我们嘎查的生态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被多了,风沙少了,随着生态的改善,野生动物也增多了,走进林中时常能遇到过去很少见的兔子、狐狸等野生动物。”

  据了解,目前,阿拉善右旗接种繁育肉苁蓉11.38万亩,全旗登记注册生态沙产业企业3家,成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8家,生态沙产业让从业农牧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实现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在大力推动林沙产业发展的同时,阿拉善盟围绕“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的发展目标,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已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集肉苁蓉、锁阳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到68%,现在直接和间接从事沙产业的农牧民达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到5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万元到30万元,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产业增值、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过去让人望而生畏的茫茫大漠,如今已成为沙区农牧民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记者 刘宏章)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