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内蒙古展览馆开展,同步展出“亮丽北疆·万马奔腾”新华社镜头中的内蒙古新闻摄影展。
“亮丽北疆·万马奔腾”新华社镜头中的内蒙古新闻摄影展精选320多张从1947年到2024年的新闻摄影图片,通过沧桑巨变、绿色长城、安全屏障、能源担当、北疆优品、向北开放、守望相助、北疆文化、民生福祉等篇章,充分展现北疆儿女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今天在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展示的是“亮丽北疆·万马奔腾”新华社镜头中的内蒙古新闻摄影展“沧桑巨变”篇章,共35张图片。
神州北望风光好!
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在党中央关怀支持下,内蒙古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裕。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1倍;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61倍、211倍。
新时代,新征程。内蒙古2400万各族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锚定“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今日的内蒙古,同心共奏和谐曲,万马奔腾展新姿,北疆风景线更加亮丽。
沧桑巨变
内蒙古自治区自1947年诞生以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近年经济增速迈进全国第一方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上图:2008年9月25日,伊利集团液态奶生产线高速运转。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下图:2024年4月2日拍摄的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左上:龙梅(左)、玉荣小时候的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右上:不畏暴风雪、舍己护羊群的小英雄龙梅和玉荣,转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冻伤。(1964年3月31日发) 新华社记者 赵连升 摄
左下:2008年7月9日,北京奥运圣火在包头传递时,龙梅(右)、玉荣共同担任最后一棒火炬手,点燃圣火盆。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右下:2009年8月13日,龙梅(右)、玉荣重回家乡达茂旗草原。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上图:2018年2月15日,包头白云鄂博矿区正在作业。这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已发现200余种矿物。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下图:2019年11月18日,无人吊车在包钢集团稀土钢板材厂冷轧轧后库夹取钢卷。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上图:2022年8月28日,“玉·见文明——红山·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上的C型黄玉龙。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下图:2024年5月启动发掘的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元宝山积石冢内出土一件长15.8厘米、宽9.5厘米、厚3厘米的玉龙,这是红山文化目前考古发掘出土体量最大的一件玉龙(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左上:张凤仙夫妇和她收养的6个孩子及家人的全家福(资料照片)。
右上:内蒙古巴音策勒牧业社的保育员和幼儿们玩耍(资料照片)。
左下:2023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埭头镇田螺圩村,97岁高龄的史八妹给前来认亲的儿子李永喂汤圆。
右下:2024年1月1日,在江苏省无锡宜兴市徐舍镇虞家桥村,从内蒙古前来认亲的李世英(左二)与兄弟姐妹一起合影。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已步入老年,“人生当知来处”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得益于公安部开展的“团圆行动”,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上图:2024年8月23日拍摄的包银高铁乌海黄河特大桥建设现场。包银高铁设计时速250公里,计划2025年建成通车。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下图:2024年9月22日,包银高铁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磴口黄河特大桥实现全桥合龙贯通。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