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丽北疆·万马奔腾”新华社镜头中的内蒙古|沧桑巨变-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0/12 12:24:31
来源:新华网

“亮丽北疆·万马奔腾”新华社镜头中的内蒙古|沧桑巨变

字体:

  9月28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内蒙古展览馆开展,同步展出“亮丽北疆·万马奔腾”新华社镜头中的内蒙古新闻摄影展。

  “亮丽北疆·万马奔腾”新华社镜头中的内蒙古新闻摄影展精选320多张从1947年到2024年的新闻摄影图片,通过沧桑巨变、绿色长城、安全屏障、能源担当、北疆优品、向北开放、守望相助、北疆文化、民生福祉等篇章,充分展现北疆儿女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今天在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展示的是“亮丽北疆·万马奔腾”新华社镜头中的内蒙古新闻摄影展“沧桑巨变”篇章,共35张图片。

  神州北望风光好!

  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在党中央关怀支持下,内蒙古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裕。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1倍;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61倍、211倍。

  新时代,新征程。内蒙古2400万各族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锚定“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今日的内蒙古,同心共奏和谐曲,万马奔腾展新姿,北疆风景线更加亮丽。

  沧桑巨变

  内蒙古自治区自1947年诞生以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近年经济增速迈进全国第一方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结束后的检阅仪式。新华社发

 1956年6月19日,包头—白云鄂博铁路开始铺轨。这条铁路于1956年1月动工,全长148公里,连接起了包头钢铁工业基地和白云鄂博矿区。新华社记者 陆轲 摄

  集宁—二连浩特铁路通车一年。这是集宁车站正在换装我国出国展览的商品物资。(1956年12月13日发)新华社记者 陆轲 摄

  1957年,胜利牧业社(位于今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社员在挤牛奶。新华社记者 袁汝逊 摄

  1957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内蒙古大学。新华社记者 赵连升 摄

  1959年9月26日清晨5时55分,包钢一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流出第一炉铁水。新华社记者 陆轲 摄
  翁牛特旗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群众积极参加劳动。(1981年10月9日发)新华社记者 杨慎和 摄
  1983年10月19日,长810米、宽12米的包头黄河公路大桥胜利通车。新华社记者 陆金发 摄
  1987年7月9日,高108米的内蒙古彩色电视中心投入使用。新华社记者 陆金发 摄
  1992年1月13日,国家“八五 ”重点建设项目——内蒙古集宁—通辽铁路西段铺轨到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正镶白旗。牧民们骑着骆驼从50多公里外赶来观看火车。新华社记者 陆金发 摄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条一级公路——东兴至东河桥段一级公路主体工程完工。(1992年9月1日发)新华社记者 陆金发 摄
  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用机械收割青储,当时其机械化程度居全国农垦系统之首。(1992年10月14日发)新华社记者 白斯古郎 摄
  1997年的呼和浩特市大厦林立、绿树成荫。新华社记者 白斯古郎 摄

  上图:2008年9月25日,伊利集团液态奶生产线高速运转。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下图:2024年4月2日拍摄的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左上:龙梅(左)、玉荣小时候的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右上:不畏暴风雪、舍己护羊群的小英雄龙梅和玉荣,转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冻伤。(1964年3月31日发) 新华社记者 赵连升 摄

  左下:2008年7月9日,北京奥运圣火在包头传递时,龙梅(右)、玉荣共同担任最后一棒火炬手,点燃圣火盆。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右下:2009年8月13日,龙梅(右)、玉荣重回家乡达茂旗草原。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2013年11月21日,我国首条重载高速公路——准兴(准格尔—兴和)重载高速公路通车。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2017年8月3日,动车组列车行驶在内蒙古首条高铁——张呼高铁乌兰察布段。新华社发
  2017年8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举行。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上图:2018年2月15日,包头白云鄂博矿区正在作业。这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已发现200余种矿物。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下图:2019年11月18日,无人吊车在包钢集团稀土钢板材厂冷轧轧后库夹取钢卷。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2019年4月11日拍摄的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厂区。这是全球首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制油工业化示范生产线。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上图:2022年8月28日,“玉·见文明——红山·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上的C型黄玉龙。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下图:2024年5月启动发掘的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元宝山积石冢内出土一件长15.8厘米、宽9.5厘米、厚3厘米的玉龙,这是红山文化目前考古发掘出土体量最大的一件玉龙(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左上:张凤仙夫妇和她收养的6个孩子及家人的全家福(资料照片)。

  右上:内蒙古巴音策勒牧业社的保育员和幼儿们玩耍(资料照片)。

  左下:2023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埭头镇田螺圩村,97岁高龄的史八妹给前来认亲的儿子李永喂汤圆。

  右下:2024年1月1日,在江苏省无锡宜兴市徐舍镇虞家桥村,从内蒙古前来认亲的李世英(左二)与兄弟姐妹一起合影。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已步入老年,“人生当知来处”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得益于公安部开展的“团圆行动”,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4年2月17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主火炬在开幕式上被点燃。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4年5月16日,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沙地上建起的光伏发电项目。今年以来,内蒙古全力打好“三北 ”工程攻坚战,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已完成防沙治沙604万亩。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上图:2024年8月23日拍摄的包银高铁乌海黄河特大桥建设现场。包银高铁设计时速250公里,计划2025年建成通车。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下图:2024年9月22日,包银高铁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磴口黄河特大桥实现全桥合龙贯通。新华社发

【纠错】 【责任编辑: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