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夏管、秋收、冬闲,是过去农民一年的生活写照。但在冬季的突泉大地上,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并没有闲下来,特色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正“热气腾腾”,广大农户正告别曾经的“冬闲”传统,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冬季增收路上,用勤劳的双手擦亮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书写着崭新的“冬忙”致富经。
新年伊始,走进突泉县曙光食用菌产业园,成排的黑色大棚格外引人注目,大棚内一朵朵羊肚菌撑着黑褐色的“小伞”,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丰盈饱满的羊肚菌长势喜人。工人们正穿梭在大棚中,忙着采收、分拣、装箱,运往外地销售。
突泉县曙光食用菌产业园技术员廖道成说:“从2024年10月份开始陆续种植,一共种植6个棚,12月份开始错峰催菇,现在有两个棚的羊肚菌开始上市。因为是第一年试种,选育的品种,也是根据近几年市场反馈,菇比较大,市场上比较畅销,做鲜销是优质菇,做干品更是精品菇。”
突泉县曙光食用菌产业园建于2024年,占地面积145.78亩,重点发展以羊肚菌、赤松茸、七彩菇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正常情况下,可实现“两茬菌菇一茬菜,一年四季全覆盖”的生产能量。
据介绍,产业园每年种植两茬羊肚菌,按每亩产量1000斤,种植总面积30亩,年产量6万斤,平均每斤130元,年产值达780万元;同时,利用食用种植间歇时间,种植一茬蔬菜,按亩产值2万元计算,可实现年产值60万元。
近年来,突泉县依托自身优势,通过“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机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
每年12月份,正是粉条加工的黄金时节。在突泉县突泉镇三联村,村民抢抓有利天气忙着加工、晾晒粉条,供应春节市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走进位于三联村的突泉县三连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挂满了晶莹通透的粉条。
粉条加工车间内,几个师傅分工合作,将一团团白色的淀粉通过翻、盘、拉等工序,变成一缕缕白色的“丝线”缓缓滑入滚水之中,顷刻间变成粗细均匀、颇具韧性的粉条。
从筛选土豆、清洗、打浆、过滤、沉淀、坐缸、起淀粉、和面子,到粉条成型、制作、晾晒、包装,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
“我们正在加班生产,今年共收购了300吨的土豆,预计能生产6万斤粉条,销售额可达40万元。现在正是销售旺季,每天买粉条的人非常多,非常忙。”突泉县三连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绍军乐呵呵地说。
三联村是远近闻名的“粉条村”,粉条加工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为了让粉条加工成为当地农民冬闲增收的支柱产业,每年秋天,李绍军就早早收购土豆,当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时,便开始制作粉条。到生产旺季,一两天时间能制作粉条1吨左右,产量还是供不应求。
“粉条产业为村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增收。从田间的土豆种植,到粉条的加工制作,再到包装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这一过程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加了村民的家庭收入。”突泉县突泉镇三联村党支部书记刘立华说。
近年来,突泉县根据市场需求,调优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冬季大力发展“棚室经济”“电商经济”“绿色农业”等,帮助农民反季增收致富,扩大了农民的创收渠道,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动能。(曾令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