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北疆·新华访谈|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孙明:走出多元治理相结合的基层善治之路-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1/17 18:31:40
来源:新华网

读懂北疆·新华访谈|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孙明:走出多元治理相结合的基层善治之路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17日电(记者王靖)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乡村振兴工作推进得如何?新华网以兴安盟突泉县六户镇和丰村为样本,对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和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明进行了专访,一起听听他眼里的乡村发展与变化。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兴安盟突泉县六户镇和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明做客新华访谈。新华网发(侯乐 摄)

  新华网:过去一年,和丰村乡村振兴取得哪些发展成果?

  孙明:作为“千万工程”示范村,过去一年,和丰村低收入人群收入得到持续巩固,乡村振兴有效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持续以实施庭院经济为重点,深入发展肉牛养殖以及大榛子、药材种植,产业振兴这一物质基础得到加强。二是充分发挥“土秀才”“田专家”的作用,累计培育20余名致富带头人充实乡土人才队伍,为乡村发展储备智囊团。三是组织文艺爱好者参与“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农民文艺活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四是立足生态资源优势谋发展,目前拥有生态林场4000余亩,现代化自动禽类养殖场30000余平方米,秸秆转化服务社年转化1500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五是强化党建引领,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有效提升了发展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新华网:和丰村最亮点的工作是什么,总结出了什么经验模式?

  孙明:和丰村的亮点工作是通过信访代办服务群众,通过建立村级信访代办点,对来访群众提供信访代办服务,实现信访接待窗口前移,让群众少跑腿,矛盾化解在基层;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主动服务,走访入户,扶贫济困,及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经常听取群众意见,村里的事集体定,村民的事村民定,在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中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工作开展中,和丰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基层治理为目标,积极探索“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丰富和拓宽基层治理的内容和方式,走出一条多元治理方式相结合的基层善治之路。

 新华网:和丰村乡村振兴工作最大难点是什么,未来将如何破浪前行?

  孙明:和丰村乡村振兴工作最大的难点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弱劳力、半劳力群体的增收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产业增收、帮种稳收、就业创收、挖潜计收”的方式,解决群众增收问题。我们将按照群众现有劳动能力程度,将群众分为有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三类,针对三类人群区别制定措施,重点解决好三类人群的参与问题。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可以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基地+农户”方式,带动群众充分发挥自身劳动能力,利用双手实现增收致富。对于弱劳动能力的群众,通过发展“榛药结合种植”庭院经济等方式,全面利用庭院闲置土地资源,扩大增收渠道,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增收。对于无劳动能力的群众,一方面,挖掘其现有土地、林地等资源,通过土地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带动等进行充分利用,让资源变“收益”。另一方面,建立帮扶机制,根据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社会上的帮助支持,通过京蒙帮扶、社会帮扶、镇级互助金等,重点解决无劳动能力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对其进行兜底保障。此外,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群众自身在文艺、创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宣传、宣讲、推介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通过分人定类、分类施策,用实实在在的对策措施,让群众全方位感受实实在在的成效,全面引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