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北疆·新华访谈丨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张丽辉:立足保护 打造示范性文化生态保护区-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1/18 11:39:34
来源:新华网

读懂北疆·新华访谈丨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张丽辉:立足保护 打造示范性文化生态保护区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18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两会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丽辉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丽辉。新华网发

 新华网:请介绍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北疆文化之间的联系?

张丽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内蒙古地域特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是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非遗资源富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自古以来,各族儿女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格萨(斯)尔、长调民歌、呼麦、那达慕等非遗传递着内蒙古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目前,内蒙古有人类非遗代表作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6项、自治区级项目908项,旗县级以上项目8600余项;先后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0名,自治区级传承人1087名,旗县级以上传承人1.2万余名。

  近年来,内蒙古依托特色鲜明、历史深厚等非遗资源,秉持“保护优先、整体性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对自治区优秀传统文化形态及其孕育发展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实施整体性保护,依托游牧文化、河套文化等文化形态已创建和拟创建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5个,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农牧文化(赤峰)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非遗及其孕育发展的人文、自然环境的区域性保护,对于推动非遗整体性保护和发展,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北疆文化”品牌打造、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作出新贡献。

  新华网:请谈一下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张丽辉: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区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认识不深,把文化生态区建设等同于一般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现象,有的地区还存在文旅部门唱“独角戏”现象,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不足。

  二是人才力量短缺。内蒙古自治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000多处,非遗研究人才短缺,自治区级传承人中65周岁以上人员超过一半,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

  三是创新能力较弱。内蒙古非遗项目产品研发、制作水平偏低,非遗特色景区、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较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产品开发不足。一些传统手工工艺在活化利用中有所获利,但缺乏市场竞争力。

 新华网:您在通过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非遗及其孕育发展的人文、自然环境的区域性保护方面有哪些建议?

 张丽辉:一是要高度重视。建议各地政府提高文化生态保护重视程度,深挖资源优势,整合多方面资源,创建一批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要从传统管理提升为现代治理,深度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资源,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或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推动将文化生态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列入各地区各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实现由“文化项目保护”向“文化生态保护”的整体转变。

  二是要培育人才。建议各地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与保护作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关键性内容,健全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为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同时提供资金支持,对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予以表彰、奖励。依托相关高校、企业和机构,强化非遗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培养一批文化生态保护专业人才,建立一支文化生态保护志愿者队伍,增强非遗传承活力。

  三是要融合发展。建议各地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构建“政府搭台、社会助力、非遗唱戏”新发展模式,探索拓展“非遗+”融合路径,推进非遗与旅游、节会、美食融合发展,深度开发乡村游、民俗游、康养游、竞技游等新业态,推动将非遗深度融入春节、那达慕大会等重要节点,策划举办一批非遗年货节、购物节、美食节等活动,打造一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工坊等非遗阵地,促进非遗资源、文化元素向商品转化,不断提升非遗综合效益。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