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木吉日说,“非常高兴我这么大岁数还能看清楚,回到家乡后,我最想做的事是给孩子们熬奶茶、做顿饭,一起开心快乐地生活。”
◇一些人道援助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带来的效果却是直接而具体的,是促进两国民间交往、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我不仅学习到先进的临床技术,也了解到中国眼视光学科研最新成果。这些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魏婧宇 贝赫
“一带一路 · 光明行”为中蒙白内障患者送光明。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人民医院,医生为白内障患者做术后眼部清洁(资料照片) 彭源摄/本刊
2024年9月9日,一列国际客运列车缓缓抵达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车门开启,114名蒙古国患者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搀扶下缓步走下火车。他们来到二连浩特,是为了接受一次重见光明的手术。
由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与蒙古国红十字会共同组织开展的此次“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在2024年9月9日至11日为这114名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手术。
2019年,中蒙建交70周年之际,两国合作开展此项行动,至今已实施免费复明手术539例。中国眼科医生成为“光明使者”,不仅帮助蒙古国患者重新看见美好世界,还对蒙古国眼科医生开展系统性培训,在蒙古国播撒光明的种子。
这些光明的种子,也是友谊的种子。以“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为代表的一批“小而美”医疗援助项目,为共建国家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架起了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
“感谢中国医生让我重见光明”
79岁的呼日乐额尔德尼是这114名患者之一。她曾是蒙古国的一名乡村医生,早在2019年就参与了“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完成了左眼的白内障手术。
“左眼手术效果很好,一直盼着能有机会给右眼也做手术,这次终于梦想成真了。”她说,“很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中国医生为我们免费做手术,我感受到了中蒙两国深厚的友谊,希望有更多蒙古国患者能通过这个项目重见光明。”
“这批患者普遍年龄偏大,有的已经90岁以上,还有些老人有基础疾病。”内蒙古朝聚眼科医院业务院长张贵森说,针对这一情况,医院安排了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并在医疗药品、急救设施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我又能看到我的女儿了!”手术后摘掉眼罩的尤木吉日老人,看着围在病床旁的家人,高兴地流出了眼泪。已经90岁高龄的尤木吉日来自蒙古国东戈壁省,患白内障超过五年时间,之前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人影,现在她能将女儿脸上的笑容看得清清楚楚。
因为尤木吉日年事已高,她的家人曾犹豫是否还要做手术,但是尤木吉日却坚定地表示要进行复明手术。“我相信中国医生能为我带来光明,今年做了左眼的复明手术,明年还想做另一只眼的手术。”尤木吉日说,“非常高兴我这么大岁数还能看清楚,回到家乡后,我最想做的事是给孩子们熬奶茶、做顿饭,一起开心快乐地生活。”
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刘建忠说,“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不仅帮助蒙古国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家庭负担。有的患者复明后,不再需要家人贴身照顾,生活质量大大提升;还有的中年患者曾因视力下降找不到工作,如今视力恢复后拥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
中国在海外开展“光明行”项目始于2014年。这一公共卫生领域的“小而美”项目是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夏天,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眼科中心走廊里,70岁的马哈茂德·赛义多夫在焦急等待。他104岁高龄的母亲正在接受白内障手术。
不久前,他在电视上看到“健康快车塔吉克斯坦光明行”的报道,此后收到当地卫生部门通知,带着母亲从50多公里外的家乡赶到杜尚别,希望中国医生能帮母亲祛除眼疾。
“谢谢医生,我希望能见到光明。”手术前,赛义多夫的母亲轻声祈祷。手术很成功,揭开纱布那一刻,老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两周时间里,中国医疗队为当地500多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眼科中心主任马妮扎·穆明诺娃说,每位重见光明的患者都对中国医疗队充满感激。“塔中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
“我们从事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2019年,“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在乌兰巴托启动,致力于为蒙古国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2023年,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计划从2023年至2027年每年至少为蒙古国白内障患者完成100例复明手术。
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孟克宝音说,内蒙古具有开展人文交流的区位优势,而红十字会以人道主义为宗旨,为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而工作,一些人道援助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带来的效果却是直接而具体的,是促进两国民间交往、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
在开展复明手术前,中方医疗队会先到乌兰巴托开展筛查工作,筛选出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一级调研员哈申回忆说,2019年第一次去蒙古国开展筛查时,来的患者并不多,直到当年的“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顺利完成95例手术,患者的术后视力均恢复良好,这个活动逐渐得到蒙古国患者的认可与接受。
2024年8月,当中方医疗队再次来到乌兰巴托为当年的复明手术开展筛查工作时,已有300多名患者早早报了名。“有的患者坐车赶了五六百公里的路,到乌兰巴托接受检查。我们早上来到医院时,走廊里已经坐满了患者和家属,他们看到穿着红马甲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都笑着向我们打招呼。”哈申说。
前来接受检查的,除了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还有来复查的患者。一名60多岁的男性患者,患有白内障和青光眼,病情复杂,在蒙古国当地医院难以手术,通过“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完成复明手术,经过复查视力已恢复到0.6。
内蒙古朝聚眼科医院药剂科主任其劳,多次随医疗队前往蒙古国从事翻译工作,蒙古国患者的热情与信任令他感动。他说,有的蒙古国患者恢复视力后,高兴地唱起了中文歌,还有的患者听说中国医生又来了,大老远赶来表示感谢,“虽然我们只见过几面,但却像老朋友一样亲切。”
蒙古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孟克图拉说:“这几天见到许多在之前接受过白内障复明手术的患者前来复查,看到他们恢复了视力,又能清晰地看到这个世界,我觉得我们从事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穿梭于蒙古国患者和中国医生之间充当翻译的,还有一名正在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读研的中国留学生。乌吉斯古楞以红十字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此次“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
她把中国眼科护士的问询与叮嘱翻译成蒙古语,把蒙古国患者的回答与感谢翻译成中文,在语言转换之间,她也感受到了两国医患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她说:“这一次参加红十字会的活动,让我在异国他乡深刻感受到了什么是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活动由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组织实施。近年来,这一项目带着中国医疗团队、设备和技术走出国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医院合作,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鲍永珍曾率“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医疗队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这不仅是一次国际医疗合作,还是重要的中外民间交往活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她说,“国有界,医无疆。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们希望为更多人送去健康和光明,助力共建‘健康丝绸之路’。”
携手推动健康丝路建设
为持续提升蒙古国眼健康医疗水平,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与蒙古国红十字会在2023年签署了《“一带一路”红十字会人道项目合作协议书》,共同发起“蒙古国眼视光学培训项目”,计划从2023年至2027年,每年选派10名蒙古国眼科医生到内蒙古朝聚眼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进行系统性的眼视光学教育培训。
2023年11月,第一批10名眼科医生来到中国参加培训。这10名医生来自蒙古国第二医院、国家公职人员中心医院、巴彦乌列盖省中心医院、后杭盖省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在为期四周的培训中,他们进行了理论学习、跟岗实践和案例分析。
蒙古国第二医院眼科医生贺西格都仁回到蒙古国后,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中国,我不仅学习到先进的临床技术,也了解到中国眼视光学科研最新成果。这些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说。
2024年6月,第二期培训班如期开班,又有10名蒙古国眼科医生来到中国学习。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的眼科医生宝乐日玛以前经常从视频上看中国的眼科医院以及医生的日常。这次来到中国学习,她拍照记录下了课堂学习和跟岗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她说:“来到中国学习,感受到了和蒙古国不一样的就诊环境和器械设施,我们会把此行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国内的医生同事们。”
蒙古国国家第一医院的眼科医生意乐布日乐特说,通过在朝聚眼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的学习,我发现此次研修的目的不仅限于学习眼视光的知识和技术,更应该学习中国医生的科研能力,我们回国后也要加强科研,促进蒙古国眼视光学发展。
蒙古国红十字会秘书长宝勒尔玛表示,眼科医生是传播光明的使者,医生们跨越国界,向同行朋友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非常重要。宝勒尔玛坚信,中蒙两国之间的合作和友谊会越走越深、越走越广。
据了解,除了“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还同蒙古国红十字会在多个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包括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的“天使之旅——‘一带一路’大病患儿人道救助计划”蒙古国行动,截至目前为蒙古国147名先心病患儿实施手术;“一带一路”蒙古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班,已累计为蒙古国应急、边防、消防、铁路等部门培训800余名应急救护师资。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同样积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理念。“光明行”“健康爱心包”“中医药风采行”……中国与共建国家携手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正不断取得新成就,为构筑全球健康防线作出积极贡献,也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瞭望》2025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