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内蒙古“粮方”里的技术含金量-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2/14 08:55:56
来源:内蒙古日报

看内蒙古“粮方”里的技术含金量

字体:

  粮食总产量达到820.1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牛羊肉、牛奶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粮食亩均产量提高24.2斤,玉米、马铃薯平均单产再创新高……2024年北疆“粮仓”内蒙古又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

  这是“藏粮于技”的丰收。近年来,内蒙古紧盯农牧业领域技术创新,持续推进农牧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全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为把农牧业打造成现代化大产业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品种更优 助力稳产丰产

  种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也是“藏粮于技”的重中之重。内蒙古坚持选品种、建基地、促推广,自2022年开始连续3年建设“看禾选种”平台,打造农民选用良种的看台、农技人员推介品种的平台。

  2024年,内蒙古建设“看禾选种”平台60个,面向全国征集农作物品种2204个,举办现场观摩活动421场,线上线下观摩量达7万人次。去年12月,“看禾选种”平台展示示范品种推介结果出炉,包括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向日葵、杂粮杂豆、设施蔬菜在内的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60个主导品种脱颖而出。

  “‘看禾选种’一头连着科研、生产,一头连着企业、农民,是融通种业创新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点,也是推出好品种和扶强种子企业的重要平台,将有力推动内蒙古农作物良种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胡有林说。

  从现代育种技术突破,到品种筛选、示范,再到主导品种推广应用,良种有力支撑了粮食连年稳产丰产、农畜产品稳定供应。

  内蒙古持续向种业堵点和短板发力,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2024年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46个,完成引种备案品种231个,初审登记品种105个;完成种子样品市场抽检801个,农作物质量认证品种19个、认证面积2.9万亩;推动建设华西牛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遴选自治区核心育种场10家,新增种公牛235头,培育种公羊1100只,新增家畜遗传材料制作单位4家,牛冻精、牛胚胎年生产能力和生猪年供种能力分别提升350万剂、1.5万枚和30万剂。

  同时,不断提升种质资源保护水平。2024年制作乌冉克羊、河套大耳猪、阿拉善双峰驼等品种遗传材料5721份,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431份;开展土著水产品种保护,人工繁育华子鱼鱼苗1.6亿尾及黄河鲤、哲罗鲑等1985万尾。

  农牧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内蒙古将进一步完善品种展示评价体系,扩大品种示范推广规模,有效推动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

  技术更新 提升生产效率

  2024年秋天,内蒙古大豆高产典型不断涌现,成果喜人。其中,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五家子村的百亩大豆示范田采用大豆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栽培技术和大豆提质固氮ARC耦合绿色增产技术,实收亩产达321.7公斤,再次刷新内蒙古大豆高产纪录;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河农牧场分公司6队9号地的百亩大豆示范田采用大豆大垄高台栽培技术,实收亩产达314.7公斤,刷新了呼伦贝尔市大豆单产纪录。

  2024年12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公布2024年大豆油菜大面积高产典型案例。其中,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东方红村大豆高产典型案例单产为321.7公斤/亩, 居该组别第四位。内蒙古5个案例入选大豆清种春播模式高产典型案例。

  屡创高产,展现出农牧业领域新技术的力量。2024年,内蒙古组织遴选推广主推技术43项,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71.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0%以上。

  近年来,内蒙古加强农牧业基础研究和前瞻布局,密切结合市场需求和重点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让优势更优、强项更强。

  内蒙古聚焦主要粮油作物,制定《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示范推广技术方案》等14个方案。2024年建立示范区708个,核心示范面积93万亩,示范推广3710万亩,为农牧业技术搭建了一批推广示范平台,带动农业科技“飞”入千家万户。

  聚焦关键节点,打造示范亮点。全区继续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绿色高产高效和优质高效增粮示范等行动,2024年围绕优质品种筛选、综合性状田间测试等内容开展试验示范150余项次,指导服务农牧户超9000人次。项目区技术到位率、良种到位率均达100%。

  模式更多 提高综合效益

  在盐碱水里养蟹,这件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儿,在鄂尔多斯市成为现实。

  去年3月份,首批24万尾中华绒螯蟹“江海21”蟹苗投放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和巴拉贡镇水产养殖基地。蟹苗成功投放,成为盐碱地河蟹养殖产业的重要尝试。

  “通过实施螃蟹在温棚内蜕壳1次,外塘蜕壳3次的‘1+3棚塘接力’养殖模式,把曾是沿河的盐碱地变成了如今有名的‘水产品’打卡地。”鄂尔多斯市农牧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鄂尔多斯市以“上粮下渔”的抬田模式改造低洼盐碱地,通过挖塘垫地实现池塘养虾蟹、抬田种水稻。这种“塘—田”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以渔降盐、以渔治碱、种养结合恢复土地生产力,同时,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让科研任务从生产中来,科研成果回到生产中去。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着力突出应用导向,探索建立面向产业需求、面向应用场景的农牧业科技新模式。

  2024年,内蒙古继续开展肉牛、肉羊、绒山羊等畜种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示范推广,提炼农区舍饲肉用母牛养殖等4种模式;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盐碱水绿色高效养殖等6项技术,示范面积近20万亩,示范区平均增产10%。首次引进红螯螯虾、斑点叉尾鮰等4个品种并试养成功。

  同时,扎实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2024年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通辽市科左中旗、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3个旗县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6.6万亩。累计完成盐碱地改造提升50万亩,集成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等综合利用技术模式9套。

  北疆“粮仓”,穰穰丰盈。内蒙古加快发展农牧业科技、锤炼农技推广队伍、完善农技推广手段,切实提高农技推广能力,以科技创新驱动农牧业现代化。(记者 韩雪茹)

  原标题:全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看内蒙古“粮方”里的技术含金量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