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调解员(左一)为再婚家庭孩子作心理辅导。
锡林郭勒盟调解员(左三)在“温馨驿站”调解未成年人抚养纠纷。
赤峰市调解员(右一)为离婚夫妻释法明理。
引进一个专业组织,组建一支专业队伍,开展一堂专业防范性侵课程,为女性维权撑起一把保护伞;调解员们活跃在家庭、社区一线,化解家庭矛盾,调解邻里纠纷,助力社会治理……
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关爱帮扶困难妇女是妇联职责。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妇联权益部获评第七届自治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近年来,内蒙古各级妇联深化北疆巾帼维权关爱行动,落实全国妇联“巾帼暖人心”“巾帼普法乡村行”重点工作,推进“妇联+法院”“妇联+检察”工作机制,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唱响北疆巾帼助力社会治理和谐稳定好声音,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巾帼力量。
每年,北疆巾帼维权关爱行动累计调解婚姻家庭纠纷等近1万件,该行动已经成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化解家庭矛盾的“稳定器”,社会治理的和谐基石。
多措并举维护妇女权益
“婚姻的破碎让我失去生活的信心,妇联一方面给予我心理慰藉和临时庇护,另一方面帮我聘请公益律师,获得了应有的财产分割与补偿,让我有勇气和底气重新开始生活。”赤峰市林西县的杨茹(化名)女士说。
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近年来,为健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规制度,内蒙古妇联推动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反家庭暴力条例》,推动修订《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等,为进一步细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措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内蒙古妇联创新“巾帼普法那达慕”方式,把法治宣传教育送到农牧区妇女群众身边,全年各级妇联开展各类普法活动1.6万余场次,直接覆盖人群50多万人次。
内蒙古妇联结合地区实际,联合9部门印发“巾帼暖人心”专项活动分工方案,围绕关爱帮扶困难妇女、预防化解婚姻家庭纠纷、反对家庭暴力、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利、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等5项重点难点,细化25项举措。
2024年,内蒙古妇联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与内蒙古党委政法委共同牵头印发妇女领域有关工作协调机制,将党委宣传部、网信办、教育厅、公安厅、民政厅、司法厅、人社厅、卫健委、外事办纳入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守牢妇女领域安全底线。
2024年,内蒙古妇联投入经费150多万元,深化“蒲公英”妇女儿童权益服务项目,年度开展儿童自护课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等4000多场,受益妇女儿童约6.7万多人。
内蒙古各级妇联“12338”妇女维权热线24小时接待咨询,平均每年处理信访事项2000多件,全部给予及时答复和协调转办。
“近年来,内蒙古妇联加强同相关单位协作配合,深入开展困难妇女司法救助活动,有形有感有效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发展。”内蒙古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暖心高效调解家庭矛盾
“温馨驿站,调和万家。我让一点,你让一点,舒心的笑容多一点。”
“你忘了我们当初的约定了吗?”
步入锡林郭勒盟“温馨驿站”调解室,一系列温馨的话语映入眼帘,而这些话语,则是家庭矛盾调解的关键词。
“这个‘温馨驿站’是锡林郭勒盟妇联和法院联合成立的婚姻家庭矛盾调解室,也是蒲公英‘和姐益家’的一枚种子。”锡林郭勒盟“温馨驿站”婚姻家庭建设协会会长、蒲公英“和姐益家”调解员张秀艳介绍说。
“调解室布置得很温馨,墙上壁挂电视滚动播放新人的结婚照和婚礼视频。”调解员白大姐说,“我们就是希望让那些吵得不可开交的夫妻, 重温结婚时的恩爱,重归家庭温馨港湾,特别是让他们的孩子感受家的温暖。”
“温馨驿站”是内蒙古妇联打造的蒲公英“和姐益家”品牌下的一个项目。
蒲公英“和姐益家”始建于2017年,是内蒙古妇联为预防和减少婚姻家庭纠纷,创立的调解品牌 。近年来,他们利用“妇联+法院”“妇联+检察”工作机制,助力家事矛盾调解,用正确婚姻家庭观念潜移默化影响当事人,累计调解婚姻家庭纠纷1.5万件,为家庭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化解家庭矛盾,促进万家和谐,2024年,内蒙古妇联在建强103个旗县级婚调委的基础上,联合内蒙古司法厅完成了1052个苏木乡镇(街道)婚调室建设,实现了乡镇级婚调机构的全覆盖,把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抓在了日常。
创新手段助力社会治理
“远亲还不如近邻呢!有啥事咱们就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吧!”
“窗户纸不捅不破,话说出来,心里才亮堂。这就是一个误会,说完了,大家还是好街坊。”崔强乐呵呵地给街坊邻居化解着矛盾、隔阂。
包头市东河区杨圪塄街道安居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兼妇联主席崔强,是当地的“名人”。
她牵头成立蒲公英“和姐益家”工作室“崔强聊吧”,在社区里设立“百姓电视台”和“红镜头”调解室,帮助居民心平气和在镜头前解决矛盾,化解问题,让社区和谐美好。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础,如何塑造现代化基层善治体系,发挥妇联引领服务作用,促进社会和谐治理?
基层妇联组织注重发挥“邻里”治理单元作用,以不同形式的“邻里议事平台”为抓手,构建“调解、化解、和谐”幸福社区模式,探索妇联助力社区建设,助力和谐社会治理。
呼伦贝尔市妇联主动引领广大妇女群众积极投身基层社会治理中,持续推进“1+3+4+N”(1个中心、3个品牌、4个目标、N个着力点)工作模式,将“联”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赤峰市妇联成立妇女议事会推行“网格议事”,以“居民提事、网格议事、茶吧定事、联动办事、群众评事”五步工作法,激发居民协商自治活力,提升社区问题解决效率。
乌海市妇联聚焦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创新维权工作机制,将便捷专业的“维权就在您身边”品牌服务送到妇女儿童身边。
通辽市妇联推出“和姐来了”幸福家园创建品牌,充分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作用,以小家和谐共建社区和谐,形成家家幸福安康浓厚氛围。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妇联组织责无旁贷,我们要置身于基层治理队伍,妇女在哪里,妇联组织和妇联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要坚持群众路线,创新工作手段,走出机关、走向基层,走向群众,了解群众呼声,解决好群众问题,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妇联‘娘家人’的温暖送到广大妇女心中,使妇女工作常做常新、充满活力,为社会和谐注入巾帼之力。”内蒙古妇联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赵曦)
(本栏目图片由自治区妇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