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乌海市聚焦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堵点、难点问题深化改革,通过强化制度建设、过程管控、风险防控链条,全力打造阳光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如今,“数据跑路”“阳光交易”不仅让企业尝到了甜头,更成为乌海市公共资源交易的底色,为优化营商环境写下生动注脚。
2月15日,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的内蒙古蒙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一派忙碌景象,工作人员正在制作施工建模图纸,为新项目开工建设做前期准备。
这家企业目前已承担超过70个房屋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自乌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行“远程异地评标”和“工程建设项目技术盲评”等交易管理举措后,企业对项目交易过程更满意,对评标结果也更信服。
“改革前后的变化确实非常大,加强了招投标行业监管,减少了评标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整个交易过程更加透明,我们感受到的公平性显著提升,对交易结果更加信服。”内蒙古蒙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乔世光说。
乌海海金电力勘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是当地一家电力勘测设计机构,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改革举措也让这家企业深感便利。公司董事孙浩亮告诉记者,过去,准备项目竞标环节多,流程长,开标当天,更是需要派好几个人一起到场,每人怀里都抱着厚厚的竞标材料。如今,通过全流程电子化,标书直接在线上传,系统自动核验,省去了很多繁琐环节,企业实现了竞标“轻装上阵”。
公共资源交易涉及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多个领域,直接关系政府公信力、市场公平和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过去,一些交易环节存在流程繁琐、透明度不足、监管滞后等问题,导致交易成本高、企业负担重,甚至滋生廉政风险。
为进一步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乌海市对招标前、中、后进行全过程管控,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为延伸标前“责任链”,加强源头防范,乌海市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综合管理+行业监管”模式,出台规章制度47项,梳理廉政风险点39个,制定防控措施44项,编订自治区首部涵盖六类市场主体、包括56个负面典型案例的《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手册》,建立招标人主体责任清单和代理机构负面行为清单,有效防止设定倾向性条款等行为。
同时创新标中“管理链”,强化过程治理。该市与89个市、区、县签署合作协议,率先在全区实现建设工程和政府采购项目远程异地评标率“两个100%”。制定《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及《乌海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以及服务事项清单》,明确27项监管权力和32项服务事项,推行建设工程项目100%“技术盲评”,首创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技术标评审模式,有效防范本地专家被“围猎”等风险,实现全方位标中“廉”控。
为强化标后“保障链”,该市深入开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1123个项目进行全面自查,严厉打击围标串标行为,并运用大数据手段筛查发现并处理投标人IP地址重复问题;首创流标、废标情形向纪委监委及政府报告制度,采取“一标一评、逐季公示、集中约谈、持续规范”的代理机构“红黄绿”分区考评模式;公开曝光典型案例,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实现深层次标后“廉”治。
据乌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胡长伟介绍,通过改革有效堵塞公共资源交易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隐患,进一步提高交易效率和透明度,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让交易服务效能更高、市场主体体验更好、资源配置更优。2024年,乌海市共完成各类交易事项739项,交易总额46.7亿元,节约资金8161万元,增收资金881万元。根据平台服务质量综合评价和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服务对象满意度达100%。(记者 郝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