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日图黄花苜蓿、大青山腺毛委陵菜等一批优良品种通过审定,蒙草防沙治沙大“家族”又添新成员,具自主知识产权及使用权品种已达105个,涵盖各类型、各场景适用的生态草、饲草、草坪草,在草原、矿山、沙地、盐碱地等各生态类型地区应用成效显著。
优良草种培育得益于完善的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体系,蒙草建成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收存各类种质资源2200种、6万余份,标本15万余份,土壤150万份,是一座设施先进、管理完善的种子“诺亚方舟”,从源头上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提供保障。
了解草种,是形成生态修复科学长效配比方案的第一步。库里的草种经过鉴定采集、种子清选、活力检测等一系列流程,并通过高通量测序,确定物种DNA条形码,让每一颗种子都拥有自己的“分子身份证”。这样就能对种子的特性了如指掌,不仅为选种育种提供支撑,还能结合生态大数据导航,综合考量修复地原生数据,形成科学的近自然荒漠化治理方案,保证“治一片、成一片、兴一片”。
优质草种是生态修复可持续性的根本保证。种质资源基因库完善地保存着大量正在推广利用的草种原种及原原种,以及培育形成的各类优良品种。这些优质种质资源通过代代筛选以及科学配比,能在修复前线保持自我更迭的能力,恢复生态系统自愈力,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生态修复。
“诺亚方舟”已成为草产业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创新“引擎”,不断提供创新动力,推动研发成果走出实验室,解决市场各类生态用种需求。形成种子综合体产品,推出“一地一方”定制化配置的“种子包、种子绳、种子杯/块”产品,以及优秀绿肥品种及一年生牧草品种搭配,形成一颗颗“绿色图钉”,牢牢钉在“三北”攻坚的最前线。
每一粒种子都是未来的承诺,从收好种子开始,蒙草着力推进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强种业“芯片”,提供长期可持续修复方案,让更多的“中国草”用上“中国芯”。(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