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2月17日一大早,兴安盟科右前旗额尔格图林场巡护大队的队员们踏着积雪,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查。
“额尔格图是全年禁牧区,你要是再违规放牧,达到两次就要扣发草原补奖资金。”这段时间,队员们在巡查中发现辖区内有个别养殖户存在违规放牧行为。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长付帮柱说,巡护人员发现违规放牧的情况后会及时进行制止,并将案件移交给当地的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处理。
2024年,兴安盟推出18条措施切实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其中,创新推出草原补奖资金“见效发钱”机制,助推草原补奖资金兑现奖惩制度落实,充分发挥草原补奖资金的引导作用。
兴安农垦集团跃进马场十四连村民甄德亮说:“经过执法宣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禁牧政策的重要性和保护林草场的紧迫性。今后,我会全力支持禁牧工作,为恢复草原生态尽一份绵薄之力。”
“我们不断创新执法方式,组织各地于5月—8月建立48支临时执法队伍,配合旗乡两级执法部门开展巡查检查,同时开展异地执法,有效破解了个别地区执法‘宽、松、软’的问题。”兴安盟林业和草原督查保障中心副主任道日那表示,2024年兴安盟扣发草原补奖资金381.1万元,有效解决了执法盲点问题,强化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落实。
与此同时,兴安盟还积极探索以智慧化方式加强对违规放牧的监管。“我们针对监管形式单一、信息反应滞后等问题推出兴安盟违规放牧监督平台,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广泛征集违规放牧线索,及时核实处理违规放牧行为,推动形成群众积极参与禁牧工作的良好氛围。”兴安盟林草局草原科负责人初文凯说。
如今,全新上线的兴安盟违规放牧监督平台,让群众都成为生态监督员。群众发现违规放牧的情况,只要扫描二维码、上传定位照片,线索便能直达监管后台。这种“全民盯梢”模式,使草原监管从“人海战术”升级为“智慧天网”。
“见效发钱”要见成效,重点在于改变养殖方式。在扎赉特旗巴达尔胡镇乌都岱嘎查肉牛集中繁育育肥基地,场区内干净整洁,一头头健硕的肉牛在栏里或躺或站或踱步,十分惬意。
巴达尔胡镇乌都岱嘎查村民赵辛吉拉胡家的25头牛是这里的“常住户”。“工作人员会为牛科学配比饲料,防疫也很到位,牛出栏时能多卖几千块钱。”赵辛吉拉胡说。
巴达尔胡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高福兴介绍,该基地探索实施了“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统养共富”。目前,基地带动100余户养殖户集中代养肉牛500头、合租合养肉牛1000头。
去年以来,兴安盟探索推进以“联户合租合养”为主的“统养共富”与人畜分离养殖模式,引导群众发展舍饲养殖。2024年,全盟新建集中养殖小区56个,畜牧业棚圈总面积达到5612万平方米,舍饲养殖比重达到83.4%。
在发展舍饲圈养,促进“统养共富”的同时,兴安盟还不断优化饲草供应方式,减轻草原承载压力。在扎赉特旗宝力根花嘎查,1016亩草场正上演“三变”改革:草场变股权、牧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
宝力根花嘎查村民于玲玲作为嘎查土地合作社的一名社员,以8亩草场入股,去年分到了30捆近800斤牧草。“这次分红不仅是对我们参与支持禁牧政策的一次回报,也是资源变资产的一次有益尝试,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保护生态、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决心和支持‘三变’改革的信心。”于玲玲说。
2024年以来,兴安盟因地制宜鼓励人均草场面积较小的牧户以嘎查村为单位,按照牧户自愿的原则,通过草场入股,进行集中承包经营管理,推进放牧场转变为打草场,有效解决草畜平衡区联户承办草原超载放牧问题,做到了生态保护和群众增收的双赢。
“去年年底,我们嘎查带动67户258人将1016亩草场由无序放牧转变为封育打草,人均分得牧草512斤,折算户均收益1380余元,引领农牧民种植优质牧草,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既巩固了生态治理成效,也稳步提升了大家的收入。”扎赉特旗宝力根花苏木宝力根花嘎查党支部书记陈永乐说。
从当初的过度放牧到如今的自觉保护,从草原补奖资金“见效发钱”到智慧化放牧监管,从促进“统养共富”到草原经营“三变”改革……兴安盟的18条措施正在重塑草原治理逻辑。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兴安盟天然草原平均盖度达到74.51%、草原平均高度突破23厘米,亩产干草量达75公斤,这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兴安盟积极落实草畜平衡相关政策,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铿锵足音。
“今年,兴安盟将继续强化草原监督管理、提高基础保障能力、持续加大宣传力度,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和民生保障3个层面取得新的成果和进展。”兴安盟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何云峰说。(记者 高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