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大水漫灌,这里的农民学会了“观云听风”-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3/27 08:43:39
来源:新华网

告别大水漫灌,这里的农民学会了“观云听风”

字体: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6日电(记者恩浩)25日,一场春雪飘落在内蒙古兴安盟的田野间。走进突泉县永安镇哈拉沁村,耕地机、旋耕机在纷飞的雪花中来回穿梭,将沉睡一冬的土地翻整一新。农田边,村民们正在气象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习调试田间气象观测设备。

图为3月25日,突泉县气象技术人员在指导农民调试田间气象观测设备。新华社发(张文秀摄)

  突泉县是农业大县,全县耕地266万亩,过去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降水和大水漫灌,这也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在过去,大水漫灌每亩耗水300吨左右,产量却仅有400公斤,而且农民对节水灌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的科学种植和灌溉技术知识,影响了种植压减水量和提升产量目标的实现。”突泉县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张海鹏说。

  记者了解到,如今这里的农田灌溉正在悄然发生一场智能变革,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系统成了农业生产的“新管家”。哈拉沁村村民李大武说,在过去靠天吃饭的日子里,每当遇到旱情,庄稼就喝不饱水,产量无法保证。“如今有了这个系统,土壤墒情一目了然,啥时候下雨、啥时候没雨咱都心里有底,能够科学地调整灌溉水量。”

  张海鹏说,2024年该村在示范田内建设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打造“选、种、防、收”大田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通过合理利用气象信息进行灌溉,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增产增收。

  图为3月25日,突泉县农民使用“天勤智慧农气”App接收气温、土壤墒情等数字信息。新华社发(张文秀摄)

  如今,突泉县农民借助气象科技,学会了“观云听风”的本领,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我在手机‘天勤智慧农气’App中接收气温、土壤墒情等数字信息,每亩地可节水70吨,耕地保苗能达到5500株、亩产能提升200多公斤。”哈拉沁村种植大户于晓东高兴地说。

  中国气象局挂职干部,突泉县委常委、副县长槐杨说,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更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未来,突泉县将打造全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让气象助农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图为2024年7月18日拍摄的突泉县一处智慧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新华社发(曾令刚摄)

  突泉县仅是一个缩影。2024年,在中国气象局的帮扶支持下,内蒙古气象部门研发了低功耗智能灌溉数控设备,并联通节水灌溉气象服务微信小程序,实现了根据灌溉预报信息自动管控阀门的无人灌溉。“目前这一技术模式已走出突泉县,在内蒙古66个粮食主产县、全国14个省区市推广应用242万亩。”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武荣盛说。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