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纳林高勒边境派出所坚持党建引领,依托“社区警校”工作载体,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以课堂宣传、警务下沉、协同治理为抓手,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不断优化,深化平安边境创建走深走实。
分类施教 贴近群众生活场景
3月25日下午,在额济纳旗纳林高勒社区,四十余名居民围坐在一起,听民警和志愿者讲反诈故事。故事中,辖区一位牧民被“快递客服”骗走银行卡密码,最终损失数万元血汗钱。这样的案例,让在场人员深受触动。
“他们太狡猾了!”“原来我上个月接的那个电话就是假的!”一旁围观的大爷大妈一边看一边议论。课程结束后,大家纷纷检查国家反诈中心APP,在民警指导下开启“来电预警”功能。
除了反诈、防火、防盗、交通安全等宣讲内容,民警们还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分类施教,整理各类民生实事,确保每一项宣传内容都能贴近群众的生活场景,让居民真正受益。年初以来,派出所开展专题课程已累计覆盖900余人,居民防范意识明显提升。
“课堂讲身边事,大家也听得懂、记得住。”这是不少居民对“社区警校”的评价。特别是在春节前后、重点宣传节点,派出所还将警校内容融入走访巡逻中,通过发放宣传单、入户讲解等方式,将法律知识送、讲到心里。
警务延伸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依托“社区警校”,纳林高勒边境派出所同步推进警务下沉和便民服务,宣传课堂结束后常设“法律服务台”,由民警、社区职工提供矛盾纠纷、政策咨询等服务,做到“群众有需求,警校有回应”。
3月26日,额济纳旗移民村两户居民因买卖牲畜产生债务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民警得知此事后,没有直接以民警的身份强行介入,而是联合“社区警校”以邻里关系座谈会的形式,先讲解借条规范写法、债务追讨合法途径等内容,接着又讲起两家人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的过往。在民警的耐心引导下,两户居民的情绪逐渐缓和,开始理智交流债务问题。最终,两人达成和解协议,确定了合理的还款计划。

为了将各类问题处理更精准、响应更迅速,派出所还利用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智能终端系统,将辖区重点户、常发纠纷点、治安风险纳入动态台账,配合网格员手机终端实时录入、共享,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年初以来,纳林高勒边境派出所已化解纠纷15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86人次。
多元共治 激发群众治理动力
在推动“社区警校”建设过程中,纳林高勒边境派出所联合社区党委、企业和群众,组建“平安小队”,将防骗宣传、消防巡查、安全提醒纳入日常巡逻范畴,推动警民共建、协同共治。
3月22日,纳林高勒边境派出所辖区一居民险些因“社保异常”电话指示进行转账,社区网格员在走访中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报告,民警第一时间进行劝阻,避免了财产损失。事后,派出所以此案例为切入口,面向周边居民开展“防范电诈微课堂”,扩大教育覆盖面。

目前,纳林高勒边境派出所辖区内已有30余名群众主动加入“平安合伙人”队伍。有人在自家超市张贴反诈提示卡,有学生制作防骗卡片分发邻居,有青年志愿者协助夜间巡逻,形成“警校带动、群众参与、共治共享”的平安格局。
下一步,纳林高勒边境派出所将继续以“社区警校”为平台,丰富课堂内容、拓展服务渠道、强化治理联动,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