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青城满是蓬勃朝气。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宏大版图里,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正以坚定有力的步伐,阔步迈向对外贸易的新征程,主动融入全球经济的浪潮之中。
3月28日,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公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前,一辆载有冷链仓储设备的TIR跨境卡班静静停驻。现场,海关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各项手续在“一站式”服务中高效推进。随着最后一道手续完成,车辆缓缓启动,它将从这里驶向蒙古国乌兰巴托。此次出发,标志着“中国·呼和浩特——蒙古国·乌兰巴托”TIR国际运输线路正式开通,呼和浩特首个公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也宣告正式运营。
这不仅是一条运输线路的开通,更是呼和浩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为首府的对外开放再添一条大通道。
这批出境货物由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下属国有平台呼和浩特北兴产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精心组织发运,货值约40万元。车辆从综合保税区直通式放行后,将从二连浩特口岸出境,途经蒙古国扎门乌德,全程不换车、不换装直达乌兰巴托,单程距离1100公里,往返周期约为3天。
在中蒙贸易不断升温的当下,这条全新的国际跨境公路运输线路,就像一条经济动脉,将两国紧密相连。综合保税区成功搭建起的高效运输通道,借助TIR运输系统和公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的通关优势,让货物在边境口岸的停留时间大幅缩减,运输成本显著降低,企业贸易效率直线上升,运输时间节约200%以上,运输费用节省50%以上,极大满足了企业对高效便捷物流的迫切需求。
得益于综合保税区公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的强大功能优势,在综合保税区内,进出境货物的所有通关手续可一次性全部完成,然后直接在口岸通行。“现在通关速度真的是‘快起来’了,物流成本也‘降下来’了,这对我们企业来说,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位从事外贸工作的企业员工感慨道。
同时,这里也为本地及周边地区企业在开展国际多式联运、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等相关业务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功能支撑。“有了这样便捷的物流通道和相关配套支持,我们企业发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信心更足啦,这也为呼和浩特打造陆港型国际物流枢纽城市提供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平台。”一家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表示。
运输现场,运输车辆上TIR标识非常引人注目。据工作人员介绍,TIR运输是一种特别的跨境运输方式,就像是给货物办理了一个国际通行证,让货物能更顺利地进行跨国运输。它的优势十分突出:快速通关,海关查验时,仅需核对TIR证书信息与海关关封,无需开箱检查,大大减少了货物在口岸的等待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安全保障,对承运人资质要求严格,货物全程施加关封,原则上不开箱,运输状态全程可视化;高效便捷,实现全程一次申报、一次直达,运输效率大幅提高。2024 年,呼和浩特在对外贸易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天津港—呼和浩特”区港联动班列成功开通,累计到发集装箱520个;首发TIR国际卡车班列、全区JSQ商品汽车班列,发运中欧中亚班列120列,同比增长140%;“呼和浩特—莫斯科”货运航线开通,白塔航空口岸进境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投入使用;与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陆路口岸全面协作,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
每一项成果都彰显着这座城市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蓬勃发展。
展望2025年,呼和浩特已然制定了更为宏伟的计划。将加强与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等地的合作,全力开辟国际联运通道。加快打造中欧班列集散中心、多式联运枢纽中心,建设JSQ班列出口基地。
JSQ班列作为专门运输商品汽车的铁路专用班列,未来的JSQ班列出口基地将助力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中发挥更大作用。
当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绿色名片刷新全球乳业版图,当和林格尔新区的绿色算力点亮中国云谷,当综保区保税仓连通世界货架,当“呼和浩特服务”为中蒙俄经济走廊注入温度,塞外青城正以开放为笔、创新为墨,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壮丽画卷中,书写着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传奇蜕变,在对外开放的黄金赛道上释放出属于草原都市的重要力量。(记者 李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