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文化场馆全时服务激发市民艺术热忱-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03 08:58:33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呼和浩特:文化场馆全时服务激发市民艺术热忱

字体:

  春日的青城涌动着文化暖流:公益培训班里学员们热情满满,上班族赶赴“夜课堂”执笔绘丹青。3月以来,呼和浩特市文化馆春季公益培训班、赛罕区文化馆市民夜校相继开课,悠扬的马头琴声在排练厅回荡,工笔画在夜灯下细腻铺展,全公益的培训课程构建起“白+黑”文化充电站,让市民褪去工作疲惫,激发艺术热忱。从平均年龄55岁的舞蹈班“常驻学员”,到00后工笔画“新生代”,“零门槛”文化惠民工程正悄然重塑着北疆都市人的精神生活。

  白天接受公益培训 丰富业余生活

  “周五的课你抢到名额了吗?”“没有呢,能抢到舞蹈班的名额已经很幸运了,等下期开班再抢别的课吧。”3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文化馆,舞蹈排练室内,几位等待上课的学员正在聊天,讲述着各自“抢”课的经历,分享着“抢”课成功的喜悦。“大家换好服装和鞋子就来这边签到,我们准时上课……”伴随着老师的提醒,舞蹈班开始授课了。

  这是呼和浩特市文化馆2025年“艺韵北疆 市民课堂”春季公益培训班的课程之一。舞蹈班共有30个名额,经过前期线上报名、线下报到确定了上课人数。学员中有初次报名的新生,也有持续参与学习的熟面孔。她们认真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练得有模有样。呼和浩特市文化馆舞蹈教师崔艳霞介绍,学员的平均年龄为55岁,跟随公益培训班上课最久的学员已有六七年。“学员们上课都特别积极,非常投入。”崔艳霞说。

  自2014年起,崔艳霞便担任舞蹈教学工作。看到学员们上课时的认真劲儿,老师们也下功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理论、基础和动作要领的全方位讲解,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崔艳霞表示,公益培训结束后,文化馆还会组织汇报演出、公益演出等活动,如新年汇报演出,为学员提供展示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据呼和浩特市文化馆培训部部长钱耿介绍,2025年“艺韵北疆 市民课堂”春季公益培训班开设了马头琴、钢琴、书法、绘画、舞蹈、声乐等18类课程,面向18岁至65岁市民开放,以“零门槛、全公益”为原则,激发更多人的艺术热情。

  钱耿表示,举办“艺韵北疆 市民课堂”公益培训是呼和浩特市文化馆充分发挥全面艺术普及主阵地作用的生动实践,“部分课程开放报名后10分钟即满额。我们会不断调整课程种类、增加名额,让更多市民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下班后走进夜校 放松身心去“班味儿”

  忙了一天工作,怎么打发晚上的时间呢?夜校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大家不要心急,静下心来慢慢画。”3月31日晚,在赛罕区文化馆工笔画课堂上,教师李旸正指导学员作画。学员们每天18时至20时会在这里学习,享受两个小时的宁静与快乐。

  24岁的赵娜是一名书法老师,和两位同事结伴报了名,这是她们上的第三节课。因为有书法功底,她握着画笔的手格外地稳,作品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还在同学间传阅。她笑着说:“一直想学画画,能跟着专业老师免费学习,感觉超赞!”

  和她一样在下班后来夜校学习的还有杨宏岩女士。“工作忙得挤不出时间,夜校正好不占用上班时间,晚上过来学学画画,感觉特别放松。”

  赛罕区文化馆2025年第一期市民夜校于3月17日正式开课,设置了工笔画、街舞、民族舞、书法课程,所有课程均免费开放。教师李旸表示:“夜校的开放不仅为广大市民朋友搭建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还能让大家放松身心、愉悦心情。”

  如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呼和浩特市文化馆、呼和浩特市美术馆(书画院)都开设了夜校课程,化妆、合唱、烹饪、马头琴演奏、非遗皮雕画制作等多样的课程满足着市民不同的文化需求。为了让更多人加入,各个文化场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预热信息,开放线上报名渠道,还会在课程结束后举办汇报演出,让学员尽情展示自我,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在一次次的课程实践中,各文化场馆积极听取市民的建议,让夜校办得更好。赛罕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民夜校将根据市民的反馈和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服务内容,探索更多形式的夜间文化活动,力争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文化学习体验,为城市的文化繁荣注入新活力。(记者 王璐 文/图)

【纠错】 【责任编辑: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