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7日电(李倩)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一座以清代跨国贸易商号“大盛魁”命名的博物馆集群,正悄然成为城市文化新名片。
商号传奇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基因
走进大盛魁博物馆集群,照壁上镌刻的商号兴衰史,瞬间将游客拉回那个“驼铃响彻欧亚”的年代。大盛魁博物馆集群占地1.65万平方米,依托商号旧址打造,有马头琴博物馆、永盛钱币博物馆、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等展馆,2000余件文物无声地诉说着“万里茶道”曾经的辉煌。
中俄蒙“万里茶道”遗址。新华网发(丁根厚 摄)
清康熙年间,山西商人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在杀虎口创立大盛魁商号,后迁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鼎盛时期,商号拥有雇员8000余人、骆驼两万峰,年贸易额达千万两白银,贸易网络横跨中蒙俄三国,被誉为“雄踞塞外三百年,纵横欧亚九千里”。
“大盛魁不仅是一家商号,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玉泉区委宣传部部长娜仁介绍。商号以茶叶、牲畜贸易为纽带,串联起多民族群众,归化城因此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的“北疆明珠”。这段历史,被镌刻在大盛魁博物馆集群的照壁上,成为游客触摸城市记忆的第一站。
创新表达 让沉睡的历史“开口说话”
如何让沉睡的历史“开口说话”?玉泉区的答案是:用场景化、体验化的方式重构文化空间。
立春,去永盛陶瓷博物馆的“青辰幻色”展感受立春时节的草木初萌;雨水,在永盛钱币博物馆里透过“汉代五铢钱”上的纹路,窥见古代“雨水至,耕牛忙”的春耕图景。
传统服饰爱好者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盛魁博物馆集群游园休闲。新华网发(丁根厚 摄)
在永盛·柒跃非遗美学体验中心体验掐丝珐琅、古法制香和国潮皮影,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在永盛钱币博物馆,孩子们“穿越火线”寻古币,化身“钱币特工”上演博物馆“夺宝奇兵”,守护历史。
“我们不做‘玻璃柜里的历史’。”大盛魁博物馆集群负责人王鹤介绍,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观赏元代高足杯上的凤纹、唐代“开元通宝”的书法之美,还能在非遗巷体验剪纸、皮艺等传统技艺,品尝400余种点心小吃。“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我们通过互动设计让历史可感可知。”王鹤说。
大盛魁博物馆集群的创新不止于此。2024年推出的沉浸式剧目《万里茶道万里情》,用戏剧还原商队穿越草原的壮景;钱币博物馆以“货币中的民族交融”为主题,展示从贝币到人民币的演变,传递“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脉络。
“文化IP需要载体,而博物馆是‘活化’历史的最佳平台。”娜仁说,“大盛魁博物馆集群模式”将静态展览与动态体验结合,促进非遗和文旅有效融合。
参加相亲会的青年男女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盛魁文创园北区打卡拍照。新华网发(丁根厚 摄)
目前,大盛魁博物馆集群已形成以马头琴博物馆、永盛钱币博物馆、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等多元馆藏为主的博物馆群落,包含元盛德旧址、江南花园、芥子园、书法美术作品展、瓷语咖啡等多个功能分区,集影视拍摄、非遗体验、教育培训、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商贸于一身。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有皮艺木雕、古玩鉴赏、非遗金银剪纸、非遗点心、焗瓷金缮修物、特色文创等,2024年接待游客13.2万人次。
全域联动 让文化流量变经济留量
大盛魁的故事并未止步于博物馆,大盛魁的“出圈”,是玉泉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缩影。近年来,玉泉区以这一IP为核心,串联起塞上老街、烧卖美食街等文旅资源,形成“历史+节庆+消费”产业链。
演员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塞上老街文化旅游休闲街区表演沉浸式行走街景舞剧。新华网发(丁根厚 摄)
“体验完《千秋昭君塞上情》,没走几步路就到了大盛魁博物馆,之后来到中国烧卖美食街。上午看展,中午吃烧卖,下午逛老街,行程安排特别顺畅。”回忆起2024年那趟呼和浩特之旅,河北的赵女士仍难掩兴奋。
2024年5月,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古韵绵长的塞上老街上演的《千秋昭君塞上情》沉浸式文旅音乐剧,吸引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集聚围观。
2025年跨年夜,以塞上老街旅游休闲街区为中心,南边的玉泉公园烟花绚烂,东边的大盛魁文创园火壶、打铁花、川剧变脸传统非遗表演正酣,附近的汉服鱼灯巡游、相声评书等节目也吸引众多市民。
游人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塞上老街旅游休闲街区跨年夜活动现场游玩。新华网发(丁根厚 摄)
通过资源整合、线路串联、业态互补,玉泉区成功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完整闭环,实现文化流量向经济留量的高效转化。2024年,玉泉区接待游客5344.4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6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5年,玉泉区将在第六届塞上老街音乐美食季期间打造集音乐、美食、戏剧、文化为一体的文旅盛会。
“我们要将玉泉区‘崇文’这篇文章越写越精彩,让市民和游客的体验感、获得感持续提升。”玉泉区委书记刘志强表示,要重点做好文旅廊道和轴带规划建设,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