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天元鼎沉没时极具穿透力与震撼力的背景音乐,被广大观众热议和喜爱。一时间,“呼麦”“神级音乐”等词成为热搜话题。为该影片配乐的青年学生、呼麦演唱者哈拉木吉深爱着民族文化,几年前参加央视《国家宝藏》时,在节目《敕勒歌》中展示了呼麦和马头琴艺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被称为“国宝守护人”。
早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上,来自内蒙古的呼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格吉勒图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呼麦艺术。2006年,第十二届“青歌赛”增设的“原生态唱法”,为蒙古族呼麦和长调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让古老艺术焕发出生机活力。
呼麦是蒙古民族创造的一种传统喉音唱法艺术,蒙古语中又称浩林潮尔,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喉音艺术形式之一,它保留了很多原始、传统、本真的歌唱技巧和元素,是源自民族久远历史、人们记忆深处的古老声音,与长调、马头琴并称为草原文化三宝,被誉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呼麦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聆听过呼麦演唱的人常常不禁感叹,一个歌者,只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就能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三个声部,且能做到音域如此之广、音色如此之美,无愧于美誉“一个人的合唱”。
探究呼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匈奴时期,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民族传统音乐的杰出创造和典型代表。它不仅承载着蒙古民族对天地万物、宇宙自然深层次的生命感悟和哲学思考,更传达出蒙古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共生共荣的生态理念和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呼麦被认为是草原游牧民族与自然、天地进行对话的精神载体和媒介,模仿对象多为奔流涌动的江海、嘶鸣蓄力的动物、浅吟低唱的鸟虫、簌簌下落的雨雪、隆隆轰鸣的风雷等。演唱者惟妙惟肖的模仿被认为是与天地最真诚的沟通,表达着祈愿众生美好的愿望。低沉厚重的低音,宛如穿透大地和深海的生命律动,生机盎然;缥缈辽远的高音,仿佛跨越苍穹和山海的澎湃激情,铿锵有力。
呼麦好似一根无限延伸的线,丈量没有边际的宇宙,能让听众转瞬间跨越时间和空间,来到辽阔无垠的草原、走进遥不可及的过去。每一个领略过呼麦魅力的听众,都能在无尽的想象中抵达心海彼岸,在艺术的浸润中丰盈心灵世界。
呼麦主要流传于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呼和浩特市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同时也流传于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
2006年,呼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呼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很多的音乐作品、影视剧和歌舞剧中都融入了呼麦,呼麦在艺术多元融合中绽放出绚烂光彩。
在澳门回归25周年之际,张艺谋导演的舞台剧《澳门2049》在澳门开演,演出集中呈现了京剧、舞狮、呼麦、花儿、苗歌等八种非遗项目,呼麦再次震撼全场。
呼麦作为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风格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彩魅力,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孟荣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