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鄂尔多斯高原,春光破土,铁轨震颤。631公里的新朔铁路线上,钢铁“巨龙”载着“乌金”穿山越壑,把早春的温度送往远方。春风裹挟着铁路人的号子与汗珠,在焊花飞溅间淬炼春日奋斗进行曲。
2025年一季度,对于全体新朔人来说是战鼓擂响的开端。一面是优化流程,从“运输生产者”向“综合物流服务供应者”转变;一面是多点发力,加速市场化转型,于“包围”中向“突围”改变。
“稳存量”与“拓增量”并举,“提质量”与“控成本”并重。
一套组合拳,一路加速度,4月伊始,新准铁路装车环比增加102.2%,超月进度计划15.6万吨!春光破土,成效初现。
钢铁“巨龙”载着“乌金”行驶在巴准线上。(赵峰 摄)
作为国家“西煤东运”重要能源通道,新朔铁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煤炭运输市场供需不均、周边路网竞争激烈、资源获取“僧多粥少”,“如何能够突出重围,让更多客户选择这条通道”成为新朔人的必答题。
答案写在用脚步丈量的地图上。
“今年,我们与营销单位深度协同,深入宁东、乌海等地区,走访调研铁路沿线的电厂、化工、运输等五十多家企业,宣传公司‘一企一策’政策,最大程度吸引周边货源。”新准铁路副总经理郭喜说。
越是吃劲,越要响鼓重槌。当竞争对手以更灵活的策略抢占市场时,新朔人选择直面市场,突破重围——突出“一体化运输”优势,试行“阶梯运价”策略,帮助客户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区域路网竞争力。
调度员盯控装车站点线路运用情况。(赵峰 摄)
3月22日,新准铁路三道渠辅助所单日煤炭装车10列,531辆,4.3万吨,刷新该站开通以来单日装车历史新高,验证了各项政策的有效性,成为增运增量成效的有力证明。
“我们向上与公司调度加强沟通,向下与各装车站点密切联系。”调度运行分析中心副主任郭咏峰介绍,“科学优化机车车辆调配,针对专用线实施点对点精准调度,确保保供运输零延误。”
这是一场硬仗,不仅要激活内生动力,更要在外部寻求突破。3月26日,轰鸣的轧道机在新建伊金霍洛旗煤炭物流园区海勒斯壕铁路专用线上碾出第一道辙印,标志着新朔铁路参股建设的“两海联络线”完成正线贯通工程施工。
40%效率提升的背后,是项目组创新绘制的“色块作战图”,是密密麻麻标记的157个施工节点,是集众智举众力攻克的6项技术难题,是汗水和智慧凝结的日日夜夜。
“两海联络线打通了东乌铁路与新朔铁路的运输路径,我们能够通过东乌铁路、三新铁路、宁东铁路,开展钟摆式运输,将运输通道向三西地区和宁夏东部的工业基地辐射延伸,连通煤炭资源的供需两端。”新准铁路生产技术部副经理杨文平指着站场示意图介绍。
“两海联络线”完成正线贯通工程施工。(赵峰 摄)
冻土初醒,春潮奔涌。当入夜后的信号灯再度连成旷野星河,这条不眠的能源动脉上,增运保供的车轮永远向着晨光奔跑——那里有市场“寒冬”中突围的温度,有守护民生幸福的热度,更有新朔铁路加快市场化转型的速度和深度。(王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