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以科普教育守护珍稀物种,组织开展了“珍稀动物·万物繁荣”主题系列科普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公众参与,更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递了珍稀动物保护的重要理念,展现了内蒙古自然资源厅在自然科普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
多样活动让珍稀动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在“雪宝历险”特色雪豹临展现场,通过互动讲解和沉浸式展示,公众得以深入了解雪豹这一濒危物种。临展仅半天就吸引了上百名市民和学生参观。一位家长表示:“通过这样的展览,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保护动物的意识。”
为获救助的受伤猫头鹰征名活动,则让参与者感受到动物保护的温度。活动期间,由大青山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分享救助经历,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猫头鹰的生态价值,还通过线上互动环节为它取名,增强对动物保护的责任感。最终,这只受伤的猫头鹰被命名为“生生”,寓意着生生不息。
呼和浩特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执行会长高楠介绍:“我们发现这只猫头鹰时,它的一只翅膀已经断了,得到救助后我们同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联合组织此次活动,想让更多人关注珍稀动物保护。”
科普教育成效显著
近年来,内蒙古自然资源厅通过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这一平台,持续推动自然教育的普及与深化。自2018年开馆以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已累计开展面向在校生的公益科普课超过16万人次,通过专题展览、自然课堂、公益研学、馆校合作等系列创新形式,将自然科普教育从口号切实转化为行动,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自然科普教育体系。
例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列科普活动选取内蒙古具有代表性的阴山山脉、呼伦贝尔大草原、乌梁素海、三北防护林、北方农田、呼伦湖等景观走进校园,为学生打造沉浸式自然学习空间。
此外,“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系列”展览,让公众“足不离馆”一览多样的植物类型;“海的尽头是草原”“征途——从草原到大海”双向沪蒙研学,开启了上海与内蒙古少年之间的研学互动之旅……
2024年,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全年参观人数达到97.69万人次,各类自然科普教育活动惠及近3万人。
推动科普教育再升级
据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2025年博物馆将继续深化自然科普教育创新,从人员管理、内容供给、拓宽受众、研学升级等方面提质课程。
计划更新“内蒙古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科普乐园”展示区,使“四合木”“半日花”“绵刺”等内蒙古极具代表性的明星物种走入公众视野;开发精品研学路线,推动“研学游”向“研学优”升级,通过实地考察和科学实践,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推进“小小讲解员”的“实战演练”,“重参与”“强实践”的同时,探索“小小讲解员”在自然科普活动中的功能发挥,助力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普服务队伍的丰富和提升……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行动,内蒙古自然资源厅正在将自然科普教育从场馆走向生活,从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从珍稀动物保护日的特色活动,到全年持续推进的科普课程,自然科普教育正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任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