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用多般武艺护绿-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10 21:14:36
来源:新华网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用多般武艺护绿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10日电(记者于嘉、张晟、连振)瞭望员、管护员在密林中坚守岗位、盯防火情,索滑降特勤队员在训练塔上加紧训练、时刻待命,森林防灭火信息化指挥平台对林区各重要点位实时监控……正值春季森林防火期,我国最大重点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用多种方式加强森林防火、守护绿色屏障。

  在负责该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信息中心的大屏幕上清晰显示集团下辖各森工公司瞭望塔、检查站、农牧业点等重要位置的实时影像,防灭火人员部署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

  “我们依托‘智慧林业、数字森工’系统建设,加快打造林区防灭火信息化指挥平台,努力做到早布防、早落实、早行动。”林业信息中心主任刘新红说。

  2025年3月27日,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正在通过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监测林区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晟 摄

  大到整个林区的防灭火监测指挥,小到一个管护站的检查卡口,都插上了科技翅膀。

  在得耳布尔森工公司杜香岭管护站,管护员张福强认真核对进山车辆驾驶员提前通过手机小程序填写的申报信息。“有了电子申报系统和门禁摄像头,就不用手写车辆信息了,摄像头自动识别车牌号码,效率提高了很多。”他说。

  得耳布尔森工公司生态功能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西北坡,地处森林草原接合部,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春季风干物燥,植被类型复杂,易燃树种较多。

  2025年3月22日,得耳布尔森工公司应急事务中心工作人员检修防灭火机具。(王刚 摄)

  “我们不断健全防灭火工作流程和制度体系,优化防灭火队伍和装备,加上各方支持和科技赋能,一次又一次经受住极端天气多、火源管理难度大等考验,2024年已实现连续66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的阶段性奋斗目标,这是三代林区人接续奋斗的结果。”得耳布尔森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浩说,去年以来,公司加大防火资金投入,在多个管护站安装门禁摄像头,广泛应用可视化入山流动人员视频监控系统和高山防火预警系统,通过科技手段严控火源入山。

  科技赋能让森林防灭火如虎添翼,而防灭火人员专业且规范的训练和操作也十分关键。

  “一支素质过硬、战斗力强的扑火队伍是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的核心力量。”莫尔道嘎森工公司应急事务中心党委书记赵坤说。他注重从日常训练和防灭火实战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努力提高防灭火效能。

  赵坤告诉记者,此前索滑降训练塔在设计上没能很好地与火场常用直升机机型匹配,于是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造。改造后的训练塔可以模拟常用直升机的出舱设计,强化针对性训练,并且增加不同天气和光线条件下的模拟训练场景,从而让索滑降队员更快提升实战技能。

  2025年4月8日,莫尔道嘎森工公司应急事务中心航空特勤队开展塔上索滑降科目训练。(杜凤明 摄)

  在灭火实战中,莫尔道嘎森工公司提炼出“精准找水、快速取水、顺畅输水、合理分水、高效用水”的以水灭火“战法”,即用探测设备和地理信息系统寻找水源,用高效抽水设备和快速铺设的管道取水,输水要保证管道密封性与稳定性,依据火势大小和地形合理分配水量,用水时要精准打击火源。

  “我们去年在多起雷击森林火灾扑救中,使用这套‘战法’,成功率达到94%,扑火效能显著提高,现在这套‘战法’成为防灭火队员们日常训练的必修课。”赵坤说。

  这是莫尔道嘎森工公司以水灭火中队的灭火设备(2025年3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内蒙古森工集团应急事务部部长闫志刚表示,当前7000余名管护员加强巡山护林,近300座瞭望塔、800多名瞭望人员全天候值守,卫星遥感热点、气象雷电测报、飞机空中巡护、地面巡逻与远程视频监控交叉互补、密切监视火情,同时落实扑救力量1万余人、扑火工具器具及个人防护装备11.2万台套、各种车辆机械2000多台,着力守护好这片森林。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集中连片的重点国有林区。这里分布着984条一、二级河流和120万公顷湿地,维系着黑龙江、嫩江水系和松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平衡,保障我国东北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

【纠错】 【责任编辑: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