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羡慕城里环境好,现在咱村垃圾有人收,排污水有管网,连厕所都改成冲水式的了,幸福着嘞。”谈起村容村貌的变化,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嘎查村民包宝德满脸笑意,感慨万千。
在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高根营子嘎查,给排水一体化工程让市政管网延伸至家家户户,彻底告别了“污水靠蒸发”的历史。“现在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水,厕所改造后臭味没了,环境太好了。”村民王志强道出了万千农户的心声。
如今,开窗见绿、出门见景,已是乌兰浩特市和美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乌兰浩特市紧扣“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经营好、乡风好、宜居宜业”目标,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融合发展、农旅深度联动,绘就出“产业优、环境美、文化兴、治理好、生活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我们深入开展以农村厕所革命、局部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积极探索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起‘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全覆盖。”乌兰浩特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英坤说,乌兰浩特市还通过“红灰黑榜”制度、“美丽庭院”评比等创新举措,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进一步美化村屯环境,涵养文明乡风。
如今,全市农村绿化率达38%,建成自治区级生态村12个,累计完成改厕4658户,建设公共卫生厕所127座,18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先后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家级荣誉,打造了“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美丽乡村新样板。
地处北纬46度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的乌兰浩特市,具备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化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走进位于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的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全自动大米加工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稻谷经过多道工序,变身成一袋袋包装精美、颗粒饱满的大米。
一粒米撬动一个产业,一粒米富裕一方百姓。“我们的产品已经销售至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带动了乌兰浩特市水稻种植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崔智翔说,村民通过与公司签订收购协议,不仅有了一份“农户种植+公司订单”的兜底保障,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乌兰浩特市共有5个镇、园区,各镇依托自身优势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太本站镇发展鸵鸟、香猪特色养殖及露地花生、大棚韭菜等特色种植;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庭院经济;葛根庙镇发展南果北种、中草药种植等产业……如今,乌兰浩特市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产业格局,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初春时节,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胡格吉勒嘎查的樱桃大棚里,洁白如雪的樱桃花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拍照留念。“以前,单纯种地收入有限,现在发展采摘产业,一到采摘季游客不断,农产品不愁卖,收入翻了好几番。”种植户张娜笑着说。发展采摘的同时,她还经营起了一家民宿,“葛根庙镇旅游发展好,我想将精品民宿与农事采摘结合,通过提供优质农旅体验,吸引更多人来这里。”
如今,葛根庙镇民宿逐年增多,各具特色,游客在这里可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体验乡村的宁静与悠闲。2024年,葛根庙镇累计接待游客超3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0万元,实现了以旅助农、以旅富农。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乌兰浩特市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走出一条从“单一产业”迈向“多元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葛根庙镇采摘园游人络绎不绝、义勒力特镇康养民宿生意红火、乌兰哈达镇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特色小吃香飘万里……农旅融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让乡村更美丽宜居。
2024年,乌兰浩特市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投资2.2亿元,在5个嘎查村实施和美乡村大乌兰浩特周边项目42个,同步推进全市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打造了一批符合实际、具有发展特色的典型乡镇、嘎查村,为全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学细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业基础更稳固、农村地区更繁荣、农民生活更美好。”李英坤说。(记者 高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