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家金融机构,95家各类企业,促成融资意向项目1067个,达成合作金额3478亿元……自“助企行动”开展以来,内蒙古强化政策支持、加强金融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架桥铺路。内蒙古金融业创新服务模式,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赋能增效,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金融支撑。
今年1—2月,内蒙古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3%;截至2月底,私营企业达63.5万户,其中1—2月新设私营企业1.35万户,市场活力不断迸发。
3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金融办联合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等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5个部分11项举措,着力帮助民营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
“我们将引导金融机构健全适应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组织架构和产品服务,提升金融供给与民营企业需求的适配性。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做到‘善贷’‘愿贷’‘敢贷’,促进形成放贷内生动力。”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金融工作委员会分管日常工作副书记、自治区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马保国说。
金融在“助企行动”中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2024年,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累计投放民营企业贷款56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600亿元;服务民营企业客户超5000家,年内新增1200户,民营企业客户占比达法人客户总量的90%以上。
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民营企业客户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多维创新构建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形成覆盖龙头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科创企业的立体支持网络;深化“金融+产业”模式,构建多方共赢生态。2025年,面向百家龙头企业发布16条专项支持政策,与19家重点民企签署战略协议,落地授信超90亿元。
截至目前,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对自治区百强民企授信突破800亿元,与30家重点拟上市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授信规模逾500亿元;创新推出“专精特新贷”“科创贷”及“包头稀土高新区创新积分贷”三大特色产品,累计为230余家科技型企业提供9亿元专项融资。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以“头雁”之姿全力护航民营企业高质量升级。
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为企业纾困解难、减负蓄能,是激发市场活力、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一环。
“光大银行为我们的黄原胶项目提供了流动资金,解决了融资难题。”包头市华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福安说。
光大银行呼和浩特分行为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红星计划”“优质市场主体”“专精特新贷”“科技贷”等支持民营企业专项政策。制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服务方案》,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对地区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加速推动包头地区“两个稀土基地”建设,按照“一链一策一批”原则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积极助力民营企业释放创新动能。
今年,光大银行呼和浩特分行与16家民营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订融资协议总额31.35亿元。57家企业获批授信23.9亿元。
企业的需求在哪里,政策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为帮助企业授信,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内蒙古金融监管局协同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三级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形成“申报清单”和“推荐清单”,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截至目前,7.17万户企业授信、发放贷款311.52亿元。
“融资难是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我们筛选优质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清单,建立‘白名单’,向金融机构推送。目前已梳理汇总全区融资需求项目5163个、企业674家,全部推送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对名单内企业项目进行全覆盖对接,已累计为超590个企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累计授信超2300亿元。”马保国说。
截至2025年2月末,全区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长7.5%,增速高于各项贷款2个百分点,本年新发放企业类贷款的68%投向民营企业领域。(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