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市更新,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找准城市更新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更新行动如何更好地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瞄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夹心房”问题,实施“夹心房”改造项目33个,改造面积约3.55万平方米,553户居民受益,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城市建设品质得到提升,社会矛盾也随之化解。
“夹心房”,堵心又闹心
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一些老旧房屋因多种因素未能与周边房屋同步拆迁改造,成为遗留下的“夹心房”。
包头市的“夹心房”,最早建于20世纪50年代,这些老旧房屋没有燃气等设施,排污、取暖、输电等配套设施落后,有些屋子狭小、跑风漏雨,环境脏乱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有的“夹心房”和周边新建楼房的间距仅有1米左右,采光差,蜗居其中的人堵心,周边居民闹心。
“住在‘夹心房’,家里取暖和用水都是大问题,晚上去卫生间也很不方便。”包头市民逯小乐所住的“夹心房”位于包头市青山区鹿景苑小区两栋楼中间,最窄处与楼房相距不到3米,阳光一年四季都很难照进房子里。
紧邻“夹心房”的楼房住户也抱怨。鹿景苑小区居民王桂英说:“一出单元门就是‘夹心房’,过道里堆满杂物。尤其到了冬天,他们都是烧煤取暖,我家住2楼,他们房顶烟囱里冒的烟直往我家钻,窗户都不敢开。”
近年来,包头市经过认真梳理论证,下决心集中破解“夹心房”改造难题。“我们主要改造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已整体拆迁改造区域内遗留的占地面积小、开发价值低、国有土地上尚未拆除的危旧平房住宅。”包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杨光介绍,目前包头市已实施“夹心房”改造项目33个、553户,占地面积约87.71亩,改造面积约3.55万平方米。
党建引领,协同攻坚
“夹心房”的形成,多因权属问题、征拆补偿诉求高等原因。怎么保障改造工程顺利进行是一件难事。
在改造过程中,包头市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征拆一线,了解群众真实诉求,与居民沟通协商,化解矛盾心结,涉改地区政府建立区领导包联街道片区、区局领导包联到户的包联工作机制,组织动迁小组入户动迁。
同时,包头市还充分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建“红色工地”,创新开展“党建+安全生产”“党建+工程质量”“党建+智慧管理”等工作模式,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在保证“夹心房”工程项目安全质量水平的前提下,大力提升建设进度,确保改造工程按期完工。
“夹心房”拆迁改造工程涉及11个部门、21个审批环节。包头市打破屏障,打通部门间工程审批流程,开设全方位、全天候手续办理绿色通道,实行“提前介入、专事专办、专人督办、即来即办”的机制,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
包头市“夹心房”改造工作组综合组成员马兴盛介绍,11个“夹心房”安置房项目,从地上物征拆清运到办结建设手续用时2个月,最快的仅用了47天。
包头市六合成“夹心房”改造项目封顶施工现场 王正 摄
改造中,工作专班组织地区征收安置工作组,经过多轮次精心论证、修改完善,依法依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征收安置方案,对“夹心房”实施拆除,原址或就近安置,使居民不必搬离或远离居住多年的生活区域,既方便孩子上学、年轻人就业、老人就医,又能乔迁新居,改善居住条件。
杨光介绍,“夹心房”项目由包头市住建集团等市属国有企业实施,根据房屋区位、产权、房屋类型等差异,实行1.3倍到1.6倍不等的面积补偿安置比例,体现了征收补偿让利于民。实施企业也以配建部分商品房的方式平衡安置房建设成本,从而实现项目支出与收益基本平衡。
城市靓了,民心暖了
截至目前,包头市“夹心房”改造已经完成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工作,安置房居民都已领取新房钥匙,正在陆续搬进新居。
“包头市聚焦安置房的安全性、实用性、耐久性、环保性,充分考虑了回迁居民的居住生活习惯。我们这处安置房就是在原址上建设的,非常方便。”少先路28号街坊耐火厂平房“夹心房”项目住户张青飞说。
“改造前,不少‘夹心房’住户对社区工作是出了名的不配合。‘夹心房’区域内电线杂乱无章、过道逼仄狭窄、安全隐患丛生,也引发周边住户不满,群众上访频繁。”马兴盛说,改造后,“钉子户”变成了“自家人”,“风险区”变成了“小广场”,矛盾纠纷、信访投诉等一系列基层治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居民们领到新房钥匙
“随着改造工程推进,‘夹心房’滋生的燃煤空气污染、垃圾杂物随意堆积、雨水倒灌等一系列难题也随之解决。”青山区科学路街道迎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辛萍说,平房区拆除后,堵在大家心里的“墙”也随之消散了,相关邻里纠纷、信访投诉的数量大大减少。
随着一处处“夹心房”完成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据介绍,在33个“夹心房”改造项目中,22个由于面积小不适合建设安置房,拆除后腾出的土地进行了绿化、硬化,用于建设停车位、充电桩、健身器械、养老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
杨光说:“‘夹心房’改造工程,还满足了群众休闲娱乐等需求,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有效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城市整体功能和品质明显提升。”(半月谈记者 刘伟 任会斌 侯维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