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为加强民事检察工作,时年53岁的陆海被调入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检察院工作。他脱下法袍,换上检察装,离开审判席,来到检察监督一线。虽然岗位变了,角色变了,但陆海心中的信念未变、初心未改,他总是说:“群众心上事就是咱的上心事”。
2023年11月9日,陆海结束上午的工作后刚走出大门,就发现一位衣着朴素中年男人正在路边来回踱步,皱着眉头,时不时地看向法院大门。正在等公交的陆海出于职业敏感,主动上前与其攀谈。谈话中陆海了解到,这个中年男人叫赵明,是科尔沁右翼前旗某嘎查的村民,全家6口人仅靠种地收入不高,便在农闲时来乌兰浩特打零工补贴家用。当年夏天,他在建筑承包商王某的工地干瓦匠活,干完活已经快2个月了,工资还欠着没发,正在犹豫是否要起诉。“听说起诉需要很长时间,不行就算了。现在没有工作,每天在这吃饭都得花钱,不行就回家不要了。”赵明无奈地说。
了解情况后,陆海查看了赵明提供的劳务记账单等证据,并向其表明了检察官的身份,建议采取诉前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赵明惊讶又欣喜,看到了希望。赵明说:“法律我什么也不懂,您主动来帮我,我都听您的。”得到赵明的答复后,陆海立即返回检察院开展相关工作。
为了减少赵明在乌兰浩特的滞留时间,赵明午休时加班撰写了《支持起诉意见书》,当天下午就向法院提出了支持起诉意见。随后,陆海多次协调法院相关负责同志推动调解。最终,建筑承包商王某同意偿还欠薪9000元。仅用4天时间,赵明就拿到了欠薪。
这个“捡回来”的案件,是陆海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的真实写照。从事民事检察工作4年来,陆海办理检察监督案件299件,提出监督意见298件,所制发的检察建议采纳率100%。近年来,由他办理并撰写的1件案例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2件案例入选自治区检察院典型案例,自主研发的民事检察数字监督模型荣获自治区优秀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并在最高检大数据监督模型平台上架推广。
陆海深知,只有让更多群众学法、知法、懂法,拓宽对法律的认知,才能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正确应对。
在陆海家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法律书籍,摞起来足足有2米多高。2000年,陆海在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时,第一次站上了普法宣讲台,自此开启了普法志愿者生涯。为了更好地做好普法志愿服务,陆海不再满足自己的民事检察业务,大量阅读法律书籍和各种判例,并结合实际工作,将晦涩难懂的法条“翻译”成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案例。
多年来,他撰写的普法宣讲稿达9万字,开展普法志愿服务超过300场。陆海以“把群众小事当大事”的公仆情怀,诠释了法律人的使命担当,让胸前的检徽闪耀公平正义的璀璨光芒。(赵殿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