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鲜报|给残疾人一束光!持续15年文化周照亮精神生活-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18 16:28:11
来源:新华网

新华鲜报|给残疾人一束光!持续15年文化周照亮精神生活

字体:

  春日里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图书馆内,温暖的画面打动人心——

  一场读书会后,诵读志愿者们绕过围桌走向自己熟悉的视障朋友,热情握手、互致问候,“有一阵没见了”“听声音你的感冒好了,你的手真暖”。

  这是正在全国各地开展的2025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中的一幕。4月16日,这一已经持续15年的品牌活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启动。  

  4月15日,残障人士在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排练扇子舞。新华社记者贝赫 摄

  我国残疾人总数超8500万,约占总人口6%。近年来,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愈发便利丰富,如一束光照亮精神生活,带动广大残障人士以顽强意志,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他们走出家门,享受扑面而来的文化春风——

  包头市图书馆为视障读者免费发放安全马甲,开展3100余场线上线下活动,服务近62万人次;鄂尔多斯市文化馆全面无障碍改造,馆舍内外遍设坡道、盲道和扶手,预留轮椅容膝空间,方便残障人士定期参加书画、朗诵、舞蹈等文化活动……全国残疾人文化周的一项项活动,正是我国残障人士日常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温暖缩影。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

  以视障人士为例,目前,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共有盲人阅览室坐席3.5万个、盲文图书1.5亿册、视听文献22.9亿册、音视频资源总量超167亿小时。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推动全国400家公共图书馆配备近19万台智能听书机设备,在线累计交互1亿余次、3583万小时。

  他们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火热的文化实践——

  “大块涂色不难,倒是这种小细节要费些心思。”在呼和浩特市文化馆,23岁的姚静在柜台前向顾客大方介绍自己创作的掐丝珐琅彩画。

  姚静患有矮小症,加入她所在的工坊已有6年时间。掐丝珐琅、剪纸、宋锦……几年间,她对非遗文创制作从一窍不通逐渐变得得心应手。

  4月17日,在呼和浩特市牧勒工坊就业的姚静在呼和浩特市文化馆整理摊位上的非遗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摄

  “能与美丽的文化相伴、做有意义的事,每天都很开心。”姚静还有十几位残障同事,“懂技能、有收入,我们的生活和普通人差别不大。”

  目前呼和浩特市有残疾人就业创业机构26家,已带动528人稳定就业;残疾妇女就业增收项目中,已有一家获评全国首批“美丽工坊”。

  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到今年底,全国将打造100家“美丽工坊”企业或机构,帮助1万名残疾妇女在手工制作领域实现就业增收。

  “千万残疾人朋友勇敢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由文化活动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角。”中国残联副主席张卫星说。

  他们自信自立,传递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乌云还挺大胆,顶在头上吹不散。我抓在手里捏成棉花糖,什么烦恼不能忘?”

  16日晚举行的文化周启动仪式上,9岁盲童小涵穿着白纱裙演唱了一曲《小美满》,歌声稚嫩清亮。

  “我不紧张,都是‘老演员’了。”上台前,她笑着告诉记者,语调轻快而自信。

  让小涵格外激动的是,自己的偶像——包头市石拐区残联理事常彬就坐在台下观看表演。常彬,如今28岁,虽患有矮小症,但她的声乐、古筝和钢琴表演已登上国内外多个专业舞台。

  “只要走出第一步,你也可以的!”这是常彬对残障观众说的最多的话。

  “我想像常彬姐姐一样,鼓励更多小朋友参加文化活动。”这是小涵的小目标。

  舞蹈《千手观音》迄今全球巡演2200余场,全国30余家“美丽工坊”残疾妇女近300件文创作品展亮相法国巴黎,展现精湛技艺……我国残障人士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淬炼文化精品,将东方美学、中国故事传遍世界。

  “残疾人文化从幕后走到台前,从小众走向大众,成为一道特殊风景。”张卫星说,“这些饱含生命力量的作品,以残缺诠释完整,用有限抵达无限。”

  策划:陈芳

  记者:魏冠宇、贝赫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杨腾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