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流变数字流 国企市场化改革的民生答卷-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23 09:58:51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暖流变数字流 国企市场化改革的民生答卷

字体:

  “通知安装室温采集器的那几户居民,今天家里留人,供热公司的工作人员要上门安装。”

  “这是干啥的?”

  “安了这个仪器,你家的温度就能被实时监测到,这个仪器和全市智慧供热管理服务平台连着,如果家里不热了,它能追踪查找原因,维修人员就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维修……”

  别看是个巴掌大的室温采集器,它却是呼和浩特市燃热集团市场化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端。作为承担全市约60%供热面积的国有企业,该集团通过大唐长输供热管网工程与温暖工程智慧供热平台建设,将传统“送温暖”升级为“送智慧”,既保障了“温暖”这件事,也为国企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在呼和浩特乍暖还寒的早春,1.6米直径的巨型供热管道如同地下动脉,将68.4公里外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汩汩暖流注入千家万户。这条创造“全球单体输配能力最强”纪录的长输供热工程,远期将为呼和浩特提供约9100万平方米绿色低碳热能,解决呼和浩特市城区清洁热源不足、热电联产比例较低等问题。

  数据显示,2024年长输供热项目已实现供热面积5300万平方米,市区燃煤锅炉将被全部替代,实现清洁供热全覆盖。通过长输管网互联互通,实现了城区供热主管网由“C”型升级为“O”型。金山热电厂、京能热电厂、呼和浩特热电厂、金桥热电厂以及大唐托电长输供热与环网进行了互联互通,实现了城区“一城一网、一网多源、互联互通、统筹调配、安全稳定、良性运转”的供热格局。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唐长输供热项目的投产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47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22万吨。

  大唐长输供热管网工程总投资约70亿元,采取特许经营方式,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定中铁三局集团联合体作为社会合作方,与呼和浩特市燃热集团子公司富泰热力公司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共同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历时9个月的奋战,将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行。

  如果说长输供热改变了呼和浩特城区供热清洁能源不足等诸多问题,开启了公用事业市场化的道路,那么,智慧供热管理服务平台的应用,就为“绿色暖流”添上了数字色彩,也为民生服务增加了保障。

  走进位于大唐托电长输供热项目3号隔压换热站的智慧供热管理服务平台总控中心,21米宽的巨幕实时跳动着123公里长输管网、1613座热力站、2013公里一次管网的运行数据。“智慧供热平台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供热系统全流程实时监控与智能调控。整合热源、热网、用户端数据,进行负荷预测和水力工况分析,同时结合未来7天天气预报对供热参数进行实时动态调整,实现供热系统‘自感知、自调节’的智慧供热,精准供热目标,有效提高供热质量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了供给侧精细化管理水平。”呼和浩特市燃热集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人员苗永青介绍着智慧供热管理服务平台的相关情况,而在这些数据的末端就是凯泰愉景小区居民安装的室温采集器。2024至2025供暖季,呼和浩特市已安装约8.7万个室温采集器,通过对系统末端、顶楼、边户等特殊用户室内温度进行有效监测,实现“哪里不热”实时反馈,全市热源智慧调配。

  从长输供热管网工程到智慧供热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呼和浩特市燃热集团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服务效能。特许经营模式下的多元资本合作,既保障了公共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智慧供热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中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既提升了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又开辟了新的价值创造空间;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股权结构优化,既保持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又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这种改革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把握了“三个平衡”:在公益属性与市场属性之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价格动态调整等机制实现平衡;在技术创新与民生保障之间,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推动技术落地实现平衡;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之间,通过战略投资培育可持续竞争力实现平衡。当长输管网成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智慧平台变身社会治理的“神经元”,国企改革的民生价值才真正得以彰显。

  如今在呼和浩特,供热管网已不再是简单的“输热管道”,而是成为承载城市智慧化发展的“数字动脉”。从烧煤取暖到智能调控,从“被动维修”到主动服务,改革释放的红利正在转化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国有企业在市场化浪潮中坚守为民初心的生动实践。

  【采访手记】

  在深化国企改革的浪潮中,科技创新正成为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大唐长输供热管网工程被建设者称为“钢铁动脉”的民生工程,正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生动实践。

  采访中,相关负责人不只一次提及质量把控,甚至为了确保每一根管道、每一件管材的质量,工作人员入驻生产企业监造……正是建设者们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工程在9个月内完成常规3年的工作量。

  结束采访时,华灯初上,回想起凯泰愉景小区居民说的“今年的暖气很暖和”这句话时,顿时觉得,这温暖不仅是钢铁管道里的物理热能,更是国企改革激发的科技热能。从条形码溯源到数字孪生运维,从室温采集器到智慧供热系统,大唐长输供热管网工程印证着:深化国企改革不是抽象的政策文本,而是具象化为千万家庭的温暖体验。在科技与民生的交汇点上,新时代国有企业正以创新为笔,书写着既有钢铁精度、更具人性温度的改革答卷。(记者 王英)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