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充分发挥财政补贴政策扶持作用,有效撬动金融资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农业保险全覆盖 筑牢乡村振兴“防护网”
农业保险作为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实现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资金保障、有效开展监督等措施,不断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质效,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保险支撑。2024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保费补贴资金62.72亿元。
农业保险全覆盖,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内蒙古着力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不断强化保险保障,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稻谷、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有效稳定种粮收益。
农险产品创新升级 打造多层次风险“保障网”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联合金融机构,以科技赋能和机制改革为核心,形成多项全国首创的保险模式,破解农牧业风险高、融资难问题。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70.67亿元,累计为超183.62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近4800亿元,覆盖种植业、养殖业、森林草原及特色农畜产品领域。
农险产品+金融工具,助力农业产业链“血脉畅通”。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依托“金融服务畜牧业云平台”,进行保险价值评估、银行批量授信、担保风险分担和动态监管,为肉牛、奶牛养殖户提供规模化融资。2023年该模式获“内蒙古金融支农支牧十大创新模式奖”,截至目前,累计放贷规模超10亿元。
探索保险+生态模式,从“保损失”到“促修复”。为鼓励农牧民积极参与草原生态修复工作,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开展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保险,该险种以退化草原为保险标的,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的植被盖度、干草产量、草群中多年生优良牧草提高的比例确定赔偿标准,鼓励农牧民积极参与退化草原生态修复。
农险产品+期货业务,激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2024年,通辽市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合作,开启玉米“保险+期货”项目,通过价格锁定机制,保障农户在市场价格下跌时获得补偿,试点区域农户参与率达92%。
农保体系不断完善 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功能
为确保农业保险政策精准落地,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构建全流程监管体系,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评价”机制,动态监控资金拨付与使用效率,确保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资金到位率超99%。
2024年,全区92个种植业旗县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或收入保险全覆盖,惠及110万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风险保障527亿元,累计赔付金额达16.3亿元。(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