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场人与沙的“歼灭战”正持续上演。
浑善达克沙地,这片曾因气候和人为因素而不断扩张的“黄龙”,如今在草原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浇灌下,逐渐褪去荒芜,重现绿意。
2024年,锡林郭勒盟域内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硕果累累,完成沙地治理378.55万亩,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06.9%!
机制创新,从“政府包办”到“全民参与”,激发内生动力;
科技赋能,用“智慧治沙”破解人力困局;
产业融合,让生态治理成为可持续的“绿色银行”……
牧民主动参战、科技利器助阵、产业反哺治沙——锡林郭勒盟以创新模式、科技突围和绿富共赢的“组合拳”,正在书写着中国治沙新传奇。
多元治沙——从“人沙对抗”到“全民共治”
过去,治沙常被视为政府的“独角戏”,但锡盟却打破常规,构建起“政府引导+牧民参与+合作社发力”的多元治沙体系。
如今的牧民,除了养殖能手,还是“生态卫士”。
苏尼特右旗赛罕乌力吉苏木敖伦淖尔嘎查牧民高娃,主动将自家6000多亩草场申请了禁牧,利用闲置牛棚创办一家公司,配备10台自动化草帘编织设备,专门生产稻草帘等治沙物料。
通过“技术培训+灵活就业”模式,该公司吸纳带动50多名农牧民增收,帮助他们实现了“顾家、治沙、挣钱”三不误的民生价值。2024年9月至今,该公司已完成700万米订单,实现净利润24万元,带动牧民增收105万元。
敖伦淖尔嘎查牧民通过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实现生态保护与收入增长的双赢,是锡林郭勒盟科学决策、综合施策,建立多元治理机制,统筹推进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一个缩影。
鏖战沙海,需要科学的治沙思路。锡林郭勒盟根据治理区域降水量、植被分布特点、立地条件类型,统筹考虑沙地分布状况和沙化程度,划分“五区两带多点”治理区域,采取项目配套、灌草结合综合治理措施,统筹推进沙地治理。
2024年,全盟共完成沙地治理379万亩,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07%。
在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乌兰图嘎嘎查,草原丰远牧业合作社牧民结队奔向沙窝子,开始了当天的治沙工作。夯实“小角”、拉网围栏、建草方格,一个上午的分工协作,一片片沙地成了一块块“工地”。该合作社向旗林业和草原局申请并签订治沙合同,以先建后补方式开展综合治理,15户成员成为当地5000亩治沙项目的实施主体。
牧民是防沙治沙的生力军,也是直接受益者。锡林郭勒盟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确定“谁的草场谁申请、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机制,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沙地治理的积极性。
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全盟共有137个农牧民合作组织6000余位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人均增收1.2万元左右。
科技突围——“无人机+机械臂”代替“铁锹+人海”
如今的浑善达克,曾经一片片“大地的斑秃”,如今成了一处处科技创新试验场。
从牵引式沙障车,到全自动荒漠化机器人,从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到抗旱草种培育……一项项科技“突围”和创新应用让沙地治理更精准、更高效。
在苏尼特右旗碱矿附近的治沙项目现场,一台形如“巨型插秧机”的机械正匀速前进,所过之处,草帘沙障被整齐插入沙丘,形成一道道防风固沙的“生物篱笆”。
这是内蒙古嘉利节水灌溉公司研发的牵引式沙障车,由牵引车、车体连接装置、动力系统、草沙障铺设装置等部分组成,建植沙障行数可达2至4行,栽植深度在100至400mm之间。
每小时能够铺设10至25亩方格草沙障,实现高效快速大面积治沙,相对于人工,效率提升了50倍不止!
同样是在该旗的桑宝拉格苏木,针对治沙项目区距离硬化道路较远且现场沙化严重、沙丘坡度较陡,当地研究改装了六驱翻斗车和六驱抛肥车,大幅提升了在复杂沙地地形中施工物资的运输效率和施工进度。此外,当地还引进了4辆配备北斗导航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大型拖拉机,通过电脑控制能自主实现多种设定路线,大大减少了测量及人工成本。
新机械、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为苏尼特右旗防沙治沙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将治沙效率提升10%。
在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主战场正蓝旗,全区首个无人机械治沙项目在此启动,一辆辆“履带铁盒子”——全自动机器人已投入到沙地治理的行列,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治理效果。
年初,全自动荒漠化综合治理机器人“句芒301”身先士卒,全力投入到松土、扦插、浇水、压埋等种植环节的自动化作业中。这些机器人将协同完成2000亩的治沙任务,极大地提升了治沙工作的效率、精准度和便捷性。
该批全自动荒漠化综合治理机器人、半自动荒漠化综合治理机器人融合了多项先进技术,可适应更为复杂严峻的沙地作业环境。据了解,13台机械装备同步配合开展治沙造林作业,工作效率是人工效率的3倍到5倍以上。
产业赋能——绿了沙地,鼓了腰包
灌木平茬,沙柳变成“摇钱树”。不久前,在正蓝旗桑根达来镇治沙项目区的沙地中,一车车运往治沙现场的黄柳条,通过人工或无人机械栽植,深深地扎根在了这片沙土之中,发挥着固沙治沙的奇妙功能。其中大量经过处理的黄柳条,来源于上一年秋冬季节在当地广泛开展的平茬复壮作业工程。
除黄柳外,红柳、柠条等本地原生灌木种,在一定年限后会出现生长势头减弱、防风固沙能力下降的问题,甚至出现大面积的枯萎死亡现象。为了保障防沙治沙成效,当地探索出了灌木平茬的科学治理方法,在每年的秋冬季节利用割灌机对灌木进行平茬作业。
在内蒙古丰佐纪元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内,新上线的高温膨化工艺加工设备正在将平茬后的灌木枝条加工成科学营养、经济实惠的优质饲料。平茬下来的灌木制作而成的颗粒饲料,不仅营养好、易吸收,每吨价格也比牧民自购饲草市场低300元左右。
“风光”治沙,绿电与绿洲共生。在苏尼特右旗的京东方楚鲁图光伏电站,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象。板上,来自太阳能的绿电被收集、存储、外送;板下,成群的牛羊或大快朵颐,或漫步小憩。一排排光伏组件下,乌日根塔拉镇脑敏塔拉嘎查的牛羊惬意享受更茂盛的青草,成为锡盟首批在光伏板下“出栏”的牲畜。
该项目所在的苏尼特草原,年降水量约18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700毫米。光伏板像一把把大伞,遮挡阳光直射,减少水分蒸发,植被长势因此得到了较大改善。光伏组件像一道屏障,有效助力了治沙和植被恢复,而生态修复也为新能源项目营造了优质的环境。
林下经济,沙地长出“金疙瘩”。走进多伦县,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带来大片郁郁葱葱的樟子松林,曾经的沙地已被牢牢锁住,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当地引进的红松嫁接项目,提高了松子产量,村民们采摘新鲜的松子可卖到五六十元一斤;林下种植的中草药金莲花、赤芍、黄芪等中草药更为村民创造了可观的收入;优质的樟子松苗木也成为全国各地的抢手货,村民通过卖苗也收入颇丰。(杨建军 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