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丨内蒙古五个大区建设进行时-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14 08:25:06
来源:新华网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内蒙古五个大区建设进行时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14日电 题:内蒙古五个大区建设进行时

  新华网记者刘伟、贺书琛、魏婧宇

  在中国版图上,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像一匹昂首奔腾的骏马,驰骋在北疆大地。

  骏马奔腾勇向前。近年来,内蒙古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弘扬蒙古马精神,闯新路进中游,推动各项事业取得突出成效。

  如今,内蒙古原煤产量跃升全国首位,绿色能源发展迅猛,年防沙治沙规模全国居首,粮食产量首次迈上800亿斤新台阶,北疆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智算规模全国领先……提起内蒙古,能源大区、治沙大区、粮食大区、文化大区、智算大区五个大区的名头越来越响亮。

  能源转型 绿色领跑

  作为我国自然资源最富集的省区之一,内蒙古被形象地称为“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2024年内蒙古产煤12.9亿吨,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7.3%;完成保供任务8.3亿吨,占全国的34.5%,煤炭保供量、外送量双居全国第一。

  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持续释放煤炭产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实现传统能源、新能源“两翼齐飞”。

  技术人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产业园区一家煤化工企业的检测中心作业。近年来,当地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实现煤炭从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产业升级。(资料图,摄于2024年9月18日)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有“暖城”之称的鄂尔多斯,是我国大型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拥有320座煤矿,其中173座井工煤矿和147座露天煤矿,煤炭已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1/6,年产销煤炭8.5亿吨。

  在鄂尔多斯市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原煤经过生产线加工,成为聚乙烯、聚丙烯等材料,可满足农业、家电等下游市场所需。鄂尔多斯正打造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加快建设全国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打造从一块煤到一滴油、一束丝、一匹布的完整产业链。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要靠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也离不开找准方向推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

  鄂尔多斯集聚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涵盖硅片、电池、组件等完整产业链条,同时吸引光伏玻璃、光伏支架等一批配套企业集聚。依托全球风电装机量排名前列的远景能源、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前列的隆基绿能等行业领军企业,目前当地已形成由光伏装备、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多条新能源产业链构成的产业集群。

  内蒙古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风能资源占全国一半以上,太阳能资源在全国占比超五分之一。近年来,内蒙古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构建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并网规模突破1亿千瓦,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超1亿千瓦省区。同时,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首次超过火电装机,成为主体装机电源。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内蒙古比预期提前了1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区特高压绿电交易近14亿度,实现历史性突破。

  目前,内蒙古已有30余家新能源“链主”企业落户,形成风电整建制配套能力500万千瓦,光伏组件供给能力3050万千瓦,氢能装备产能450台套,储能装备产能200万千瓦时。2024年,内蒙古规模以上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1%,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42.4%。

  治沙有招 绿富同兴

  内蒙古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等沙漠,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等沙地,是全国防治荒漠化的主战场之一。

  “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中,有“两个半”在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几乎都在内蒙古,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涉及内蒙古阿拉善盟。

  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2024年,内蒙古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442万亩,占全国45.8%;完成防沙治沙1954万亩,居全国首位,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治理沙化土地238万亩、配套新能源装机2727万千瓦,以日均治沙6万亩的成绩领跑全国。

  在与沙的博弈中,内蒙古创新探索出光伏治沙、以路治沙、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新模式,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鄂尔多斯市创新打造“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治沙路径,总结出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阿拉善盟摸索出适合极度干旱地区飞播造林的技术模式,打破了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属于飞播造林“禁区”的“魔咒”;锡林郭勒盟探索以工代赈模式,让牧民参与治沙同时增加收入,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和居民生活水平双提高。

  如今,沙漠变资源,沙海变“蓝海”。内蒙古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

  眼下正值造林季,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兰哈少嘎查农牧民忙个不停,他们正抓紧时间清理300亩酸枣园,为2500棵酸枣树剪枝,还要新建50亩酸枣园,计划今年造林培育1.5万株酸枣苗。

  酸枣树抗旱耐风沙,酸枣仁是中药材,叶子能做茶叶,果肉能做酸枣糕,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014年,村民任二换带头尝试酸枣造林,将原本光秃秃的砂石滩,变成了有稳定产出的酸枣林。

  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先锋主力,巴彦淖尔市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肉苁蓉、酿酒葡萄、中药材、林果等产业,形成了基地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一体化产业链,昔日“沙窝窝”变成“金窝窝”。

  据介绍,2024年内蒙古林草产业总产值再创新高,突破千亿元。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林草产业呈现出“一产稳中有进、二产转型加快、三产贡献率显著提高”的发展态势。

  塞外粮仓 五谷丰盈

  五月渐暖,内蒙古正值春耕。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前查干花嘎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地块,打井机轰鸣不断,电力工程有条不紊进行。“今年我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5863亩,农牧民浇地可以‘一键操作’,省时又省力,粮食还能增产。”嘎查党支部书记韩群说。

  作为内蒙古粮食主产区,通辽市今年预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达1270万亩以上,实现年节约地下水13亿立方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5月9日,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巴胡塔苏木伊和布拉格嘎查,农民驾驶北斗导航的拖拉机在田间耕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截至2024年底,内蒙古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05万亩,其中水浇地4526万亩,旱地1345万亩,水田134万亩。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35%,占全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45%。

  高标准农田助力粮食生产高产稳产。2024年,内蒙古各地频传“创纪录”喜报:通辽市玉米产量创下全国粮食主产区万亩、十万亩、百万亩单产纪录;兴安盟的水稻、大豆,以及巴彦淖尔市的向日葵、马铃薯、小麦,均创下内蒙古亩产最高纪录。

  内蒙古把稳定粮食安全生产作为农牧业工作的一号工程,分解下达国家耕地地力保护、玉米大豆马铃薯生产者、耕地轮作等政策性补贴近184.8亿元,采取建良田、育良种、配良机、推良技、优良制“五良”措施全方位支持各地多增粮。

  2024年内蒙古粮食产量在连续6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800亿斤新台阶,达到820.1亿斤,居全国第六位;比上年增加28.5亿斤,增量居全国第三,实现“二十一连丰”。作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内蒙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为“中国碗”装更多优质“塞外粮”。

  内蒙古把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农畜产品需求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农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内蒙古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总数达848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如今,内蒙古不仅是粮食大区、畜牧业大区,更是绿色农畜产品大区,赤峰小米、巴彦淖尔黄柿子、阿尔巴斯羊肉、科尔沁牛肉、阿拉善驼奶等越来越多绿色食品走上人们的餐桌。

  北疆文化 光彩绽放

  逛博物馆、体验地方民俗活动、尝试非遗手工艺制作……如今,生活在内蒙古的人们感受到,身边的“文化味”越来越浓厚。

  在呼和浩特驶往北京的高铁上,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讲解员们向旅客生动讲解着内蒙古自然资源概况。内蒙古创新科普教育模式,将博物馆带进社区、学校、高铁,将文化气息散布在不同生活场景。

  近年来,内蒙古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推进文化建设,全面建设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的北疆文化。

  包头市东河区走西口文化街区于今年初正式开街,现场人头攒动,实景剧表演和全息光影秀精彩纷呈,游客沉浸体验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利用修缮后典型的走西口传统民居建筑,引入老字号商户品牌,设置多个文化展示点,通过图片、实物、情景剧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街区历史建筑兼具晋系建筑风格和包头本土特征,院落布局严整、外雄内秀,具有研究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建筑艺术的多元价值。

  今年初,冰雪那达慕大会赛马比赛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格根塔拉草原火热举行。马蹄扬起飞雪,骑手和马挥洒的汗水与冰霜融在一起,冒出的热气划出一道雪雾,马蹄声、呐喊声震耳欲聋。

  2025年1月1日,乌兰牧骑演员在阿尔山市迎新年冰雪那达慕现场表演舞蹈。当日,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举办迎新年冰雪那达慕,为游客带来一场精彩的冰雪体验。 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天南海北的游客沉浸在这项蒙古族传统赛事,与运动员一同享受着冰雪运动的激情。赛马、赛骆驼、射箭等民族冬日传统那达慕赛事,成为游客了解民族文化、体验冰雪运动的窗口。内蒙古各地纷纷举办的冰雪那达慕,将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变成了可持续、可观赏、可体验的文旅融合品牌。

  草原深处传来乌兰牧骑的嘹亮歌声。近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歌声如约而至边境草原地区,为抵边居住的牧民、护边员、民兵和边境管理民警送去文艺声音。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又被称作红色文艺轻骑兵。1957年,苏尼特右旗草原上传来第一声乌兰牧骑的歌唱,动人的旋律至今已飘扬了近70年。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内蒙古各级乌兰牧骑开展“学、创、演”基层联动巡演,近三年推出1987部新作品,其中原创作品占比高达84.5%。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简小文介绍,内蒙古大力推进北疆文化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建设,把北疆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到实物实景实事中,推出更多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北疆文化特质的符号和形象,全面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凝聚、精神相依。

  绿能打底 数智生辉

  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内蒙古政务云大数据灾备中心主机房内,一张张蓝光光盘在高速存储数据。蓝光光盘具有超长保存时间,具备不可篡改、防潮防霉、抗电磁辐射、低运营成本、节能环保等独特优势。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凭借干燥冷凉的优良气候、丰富的绿电资源和稳定的地质结构,吸引了众多企业和高校在此布局算力产业,目前共落地38个数据中心,总投资1468亿元。此外,乌兰察布市加速构建算力关联产业链条,目前已有16家服务外包企业入驻运营,涉及热线服务、数据标注与审核等业务领域。

  在算力跨域合作方面,乌兰察布市目前已承接北京地区京东、字节跳动、百川智能等企业算力业务超4万P(1P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涵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推荐系统等领域大模型训练。

  工作人员在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的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巡检设备。新华社记者李志鹏 摄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的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园区,其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保障之完备令人惊叹。园区内的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智算中心是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AI芯片国产化率超85%,智能算力规模高达每秒670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当地智能算力填补了我国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交通、医疗等领域所需算力的缺口。

  作为“东数西算”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内蒙古已投入运营的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超过80%。2024年,内蒙古绿色算力规模达到9.4万P,其中智算规模达8.7万P,居全国第一。

  2024年6月,内蒙古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内蒙古和林格尔集群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优化算力产业布局、强化电力保障、促进调度交易、推进绿色发展等6方面提出16条支持措施。9月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内蒙古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内蒙古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数字经济发展处负责人张蕾介绍,内蒙古煤炭、化工、钢铁、晶硅光伏、乳业、草业等特色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基础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投资回报率高,经济效益转化优势明显。同时,内蒙古已构建多层次的算力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多元协同的算力体系,面向全国的绿色算力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预计到2030年,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承载能力达1200万台,算力规模达300万P,营业收入达到1800亿元。”张蕾介绍,内蒙古正加快打造全国绿色算力保障基地,力争成为国家向北开放数据流通交易桥头堡、数据创新应用典型示范区和数据要素特色产业集聚区。

【纠错】 【责任编辑: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