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记录城市的年轮,在光影中感受岁月的痕迹,触摸时代的脉搏……
一条路,一座桥,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不断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构建起了“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的城市立体交通布局,不断贯通城市新动脉,刷新市民的“幸福指数”。

呼和浩特市解放时高级路面的道路只有3华里长,到1980年底高级路面的道路已有123公里。大路两侧的油松树下,五颜六色的鲜花争艳,气味芬芳。塞外青城更加壮丽。这是呼和浩特市中山西路一角。
新华社记者唐茂林摄 (1982年12月31日发)

呼和浩特市最近几年将市内118条土路改建成柏油路,使塞外青城的街道显得格外宽畅、整洁、美观。
新华社记者杨慎和摄 (1986年7月31日发)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位于阴山脚下,黄河之滨,是一座塞外古城。
新华社记者杨慎和摄 (1987年6月30日发)

新华社记者杨慎和摄(1987年11月14日发)

呼和浩特市在改革开放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各种形式的立交桥不断落成,使“塞外青城”更加壮美。这是该市繁华的中山路立交桥。
新华社记者白斯古郎摄 (1993年12月10日发)

日前,被誉为“塞外第一桥”的呼和浩特市鼓楼立交桥建成通车。该立交桥位于呼市新城东西南北街交汇处,全长4145.9米,占地14万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为四层全互通式特高立交桥系统,桥梁最高处距地面22.4米。
张德英摄(新华社稿) (1997年6月19日发)

6月11日,施工人员在呼和浩特市南二环快速路施工现场拆卸桥柱支架。
日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全长61.31公里的城市快速路建设项目已全线开工,各施工段都在抓紧工期积极建设,力争2014年主线工程完工并通车。
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2014年6月11日)

新华社发(丁根厚 摄)2015年7月31日

这是呼和浩特敕勒川大桥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在保护自身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理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通过无人机的视角,展现壮美青城的绚丽独特。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2017年7月29日摄)

这是呼和浩特成吉思汗大街及周边城市景观。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17年7月31日摄)

这是呼和浩特城市夜景
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2017年7月31日摄)

这是呼和浩特市兴安南立交桥夜景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2017年7月31日摄)

这是呼和浩特北二环分离式立交夜景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17年7月31日摄)

这是呼和浩特市环城水系玉泉区段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2017年7月31日摄)

这是呼和浩特市如意河城市风光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17年8月1日摄)

这是位于呼和浩特新华大街的地铁1号线施工现场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17年8月1日摄)
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桥(无人机照片)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有“塞外青城”美誉。近年来,呼和浩特发挥区位优势,加强生态保护,培育产业集群,做精城市管理,促进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乳制品产业,构建绿色算力产业等在内的多元产业格局,着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谱写北疆大地上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2024年12月16日摄)
内蒙古美术馆(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4年12月18日摄)
流经呼和浩特市区的小黑河(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2024年12月20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