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牧草业以生态修复重构“生态+产业”有机循环产业链-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信息发布 > 正文
2025 08/04 10:11:08
来源:内蒙古日报

圣牧草业以生态修复重构“生态+产业”有机循环产业链

字体:

  圣牧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农产品加工项目。 

   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总裁刘文光。 

  圣牧草业通过治沙改善了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 

  圣牧草业在沙漠咽喉地带种植了6200多亩防护林带。 

  圣牧草业数智化高效节水灌溉系统节水比例高达40%。 

  15年总投资13亿元,扎根在乌兰布和沙漠,立足防沙治沙事业,在沙漠咽喉地带种植了6200多亩防护林带,修建了193公里道路,架设电线280公里,建成了11座蓄水库、4座引黄泵站,使乌兰布和沙漠200多平方公里不毛之地披上绿装。通过“草→畜→肥→田→草”的有机循环方式,已建成46万亩有机饲草、有机中药材和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46万亩有机种植基地全部通过了中国、欧盟有机双认证,真正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是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牧草业)15年来奋战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取得的成绩。

  以生态修复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总面积约1500万亩,其中近430万亩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贫瘠,荒凉,人类不宜生存的地方……这是历史上乌兰布和沙漠恶劣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这片千年荒漠,一年四季风沙漫天,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可达50摄氏度。每当狂风肆虐,沙土随着大风就会形成一圈圈的红色旋风席卷整个沙漠,远远看去,就像欧洲斗牛的画面,故有“红色公牛”之称。

  如今,在乌兰布和沙漠的深处,圣牧草业有机园区正在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出发,沿穿沙公路驱车驶进乌兰布和沙漠深处,只见道路两侧由金叶榆、杨柳树、灌木丛组成的防风固沙林郁郁葱葱,宛若一条绿色的飘带。在这里,圣牧草业精心种植的防风固沙带绿意绵延,燕麦与苜蓿的青翠映入眼帘,与周围起伏的沙丘构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仿佛在诉说着圣牧草业绿色发展的新故事。看着眼前的绿意盎然,很难想象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

  圣牧草业早期通过反复试验,摸清了土、肥、水、种的基本情况,研究出了适宜沙漠里种植的灌木桑、苜蓿、青贮玉米等树木和作物。在草场建设的同时改造荒漠,采用了旱生乔木、沙生灌木、多年生牧草与一年生牧草相结合的混合模式,以一年生牧草作为先锋植物,充分发挥了草本植物防风固沙的优势。圣牧草业还加强矮灌木型草地结合多年生牧草人工草地建植,以消除大规模沙尘暴沙源。在新开发的土地外围,建植了以冬青、红柳、柠条、梭梭、花棒等低矮沙生灌木为主,新疆杨、胡杨、沙枣、榆树、槐树等速生乔木为辅的防风林带,有效阻挡风沙,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建立了保护人工建植草场的屏障,形成了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

  根据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统计数据,自2010年圣牧草业入驻和治理乌兰布和沙漠以来,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减少96.54平方公里,当地的沙尘量较20世纪80年代减少了80%—90%,风速减小了21.41%。林地、草地、耕地、水域湿地植被面积大幅增加,改变了乌兰布和沙漠景观的分布格局。如今,圣牧草业有机园区的植被覆盖率可达90%以上,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小气候,园区内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圣牧草业有机园区也成了沙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经常能看到狐狸、獾子、野兔、刺猬、黄羊等,各种鸟类也是随处可见。

  用有机全产业链激活沙漠生命力

  从2010年开始,圣牧草业总裁刘文光为了改变家乡现状,带领首批7人团队义无反顾走进乌兰布和沙漠,投身到恢复生态平衡与防沙治沙的重任中,并立志让磴口县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披上绿衣。圣牧草业成立于2010年4月28日,注册资金2.73亿元,是集有机饲草、有机中药材和有机农产品的种植、加工、流通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1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圣牧草业总投资13亿元,扎根在乌兰布和沙漠,立足防沙治沙事业,在沙漠咽喉地带种植了6200多亩防护林带,修建了193公里道路,架设电线280公里,建成了11座蓄水库、4座引黄泵站,使乌兰布和沙漠200多平方公里不毛之地披上绿装。

  圣牧草业积极践行“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使命任务,以“红色引领”为最坚定的政治本色,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始终坚持科学防沙治沙。作为防沙治沙工程的实践者,圣牧草业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创新性运用草→畜→肥→田→草的有机循环方式,建成22万亩有机饲草、有机中药材和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同时,通过积极流转周边土地进行有机种植,2024年有机种植规模达到46万亩,有机饲草年产量100多万吨,实现年产值超10亿元,46万亩有机种植基地全部通过了中国、欧盟有机双认证。圣牧草业始终致力于沙漠全程有机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的治理改造,以有机人工草场建设为核心,打造集有机牧草种植、粪污无害化处理、荒漠化治理、土壤改良、生态修复、沙漠特种经济作物种植于一体的沙草有机产业体系,将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与圣牧草业专属的沙漠全程有机产业链完美融合。2024年8月,圣牧草业被授予全国第二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实践基地”。圣牧草业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授予“自治区级生态农场”荣誉称号,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连续6年被国家税务总局评为A级纳税人。圣牧草业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引领示范效应的有机沙草产业龙头企业。

  以科技创新驱动“生态+产业”双轨发展

  圣牧草业将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2024年投资1800万元建成8套数智化高效节水灌溉系统,辐射种植面积1.6万亩,较传统滴灌节水200立方米/亩,节水比例高达40%。数智化高效节水灌溉系统采用精准滴水灌溉技术,对于牧场奶牛产生的粪便,在实现生物技术氧化后,圣牧草业以水肥一体化方案实现良性循环,在坚持环保的同时让生产可以持续发展。圣牧草业还配备了先进的数字信息采集设备,能够实时收集田间的光照强度、土壤湿度及病虫害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不仅用于精准施肥,还为农业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轰鸣的收割机组彰显着圣牧草业现代农业的智慧,北斗导航系统确保割茬高度精准控制在5厘米,既能保障再生芽发育,又可减少沙土混入。配套的圆捆机将草料含水量实时调控至18%的黄金区间,全流程机械化使收割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8倍。近年来,圣牧草业积极探索优质饲草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加大有机饲草料基地建设,持续在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上下功夫,实现了收割、晾晒、聚拢、打捆、拉运全程机械化,不仅促进了饲草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也能够助力农牧民增收。

  2025年4月,圣牧草业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巴彦淖尔市现代农牧事业发展中心共同建设的圣牧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共投资1.3亿元,总占地面积121亩。圣牧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成,标志着圣牧草业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开启了构建有机牧草从育种、种植管理到收获、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将形成草产业技术共享平台、科研转化平台,以提高技术创新为抓手,引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当地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农产品加工项目包括年产2000万棒甜糯玉米生产线、中草药材鲜加工GAP工厂、冷链冷鲜仓储物流中心、圣牧草业农产品加工项目,将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有机产业链覆盖,提升有机农产品的附加值,满足市场对高品质有机农产品的需求。这不仅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健康、绿色、安全的选择,也将进一步提升圣牧草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坚守质量安全构建有机沙产业价值链条

  饲草种植是乳业产业链的前端,饲草质量直接影响奶源品质,打造安全的奶源基地和有机牧场是核心环节。圣牧草业构建了一套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了从原料采购到生产控制、再到产品检验及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并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同时,公司还注重科技创新,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圣牧草业于2011年5月获得了农业农村部中绿华夏有机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于2014年10月获得了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颁发的欧盟有机认证证书。圣牧草业作为同时获得中国和欧盟有机双认证的企业,按照中国和欧盟有机食品种植规范进行轮播和休耕,不使用农药、化肥、杀虫剂,无转基因,为有机牧场提供优质有机饲料,确保了有机奶纯净品质。圣牧草业将有机饲草用于喂牛,牛粪还肥于土地,种养结合,打造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有机产业链,使单位面积综合产值比单一种植提升3.2倍。

  在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的过程中,圣牧草业总裁刘文光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传统治理模式的局限,走“产业治沙”之路,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他携手中国圣牧,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打造了“种、养、加”一体化沙漠有机循环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在沙漠中种植有机饲草,用于喂养奶牛,再将牛奶加工成高品质的有机奶制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闭环产业链条。

  刘文光在圣牧草业成立初期即制定了“草牧联动,在国内率先实现产业链双向赋能”的发展战略。圣牧草业与圣牧牧业联合布局乌兰布和沙漠,以战略性前瞻目光,锁定了这片能实现规模化有机种植、规模化有机养殖的广袤土地。10余年来,圣牧草业通过有机处置方式实现了10万头奶牛的牛粪资源化利用,在国内开创了“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程有机产业链发展模式。圣牧草业和牧业“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理念对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土壤地力水平,改善草、奶品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圣牧草业以乌兰布和沙漠的纯天然无污染生态环境为依托,贯穿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粪便无害化处理、有机肥还田利用等各个环节,开拓产业治沙和有机农业发展新模式,在创造有机绿色GDP的同时,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规模治沙,以生态改善带动民生改善,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探索中国式荒漠化治理助力乡村振兴路径

  15年来,圣牧草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土地承包、返租倒包、订单合作等多种方式带动当地农牧户增收,直接解决农牧民就业2000多人,累计带动2万多名农牧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实现了农牧民平均每户每年增加收入2.2万元。圣牧草业创新性开展连农带农机制,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分散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营。对于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公司将土地流转回来;对于愿意继续从事种植的农户,公司提供订单式种植、有机肥料供应等相应支持;对于有意从事机械的农户,公司以规模订单购买农户的机械服务,帮助农户增收致富。这种模式吸引了当地政府的关注,为公司提供建设补贴、生产加工基地、仓储基地等,进一步促进了草产业的规模化经营。随着草产业规模的扩大,公司引入专家团队进行田间管理,配备大型现代化设备,使牧草质量得以稳定,各项质量数据逐年提高,在行业内竞争力增强,目前已成为国内草产业第一梯队的品牌企业。

  当夕阳为有机饲草田镀上金边,满载草料的运输车队驶向远方牧场。乌兰布和沙漠的绿色蝶变,不仅是几代人治沙精神的延续,更是生态产业化路径的生动实践。在这片重生的土地上,圣牧草业正在实现让每一株牧草都承载生态的目标。放眼未来,圣牧草业将始终以“守护绿水青山、赋能绿色经济”为己任,坚持将大数据应用、智数农业、人工智能应用与草业领域相结合,与高等学院科研单位联合共建,紧密围绕如何推动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践行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积极发挥有机饲草种植技术研发、智慧工厂生产示范、农产品集聚扩散、加工流通、工业休闲旅游和科普培训六大功能,努力打造成为“立足磴口、发展巴彦淖尔、引领大河套、示范内蒙古、服务大西北”的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助力中国乳业实现“双碳”目标,全力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辐射并带动全国有机农业种植板块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进一步推动沙漠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探索“治沙+产业+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本版文图均由圣牧草业提供)

  原标题:瀚海耕绿 圣牧草业以生态修复重构“生态+产业”有机循环产业链

【纠错】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