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赋能:鄂尔多斯治沙智锁“黄龙”-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10 08:39:49
来源:新华网

无人机赋能:鄂尔多斯治沙智锁“黄龙”

字体:

  鄂尔多斯治沙科技创新,已悄然向空中延伸。

  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风沙路径阻隔带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现场,4台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空中将草种精准播撒在沙地中。这样的场景,近期也在“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各个区域中频繁上演。

  无人机飞播,是鄂尔多斯市依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开展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与哈尔滨机械研究所、内蒙古农大等科研院所和本土企业合作研发的飞播无人机,具有长续航、高载重的特点,可一次性搭载40-60公斤丸粒化种子,作业半径约2公里,能够在人车无法进入的复杂沙区开展大规模播种作业。

  经测算,无人机飞播种植效率较人工种植效率提高100倍,较普通机械种植效率提高10倍,出苗率较普通种植提高约15%。2024年启动的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草带项目,全年累计完成生态廊道内治理面积16.07万亩,其中飞播造林面积超过10万亩。

  今年,续航不低于2个小时、载重最高达100公斤的智能无人机已经投入到攻坚一线,进一步提升了无人机飞播绿化作业的效率与质量。

  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草带项目中,无人机飞播的规模化优势尤为凸显。10万亩飞播造林区域内,沙柳、杨柴等耐旱植物种子由无人机精准播下,均匀分布在沙地表面。经过雨水滋润,幼苗破土而出,形成一道道绿色屏障。治沙队员算了一笔账:采用传统人工播种,10万亩沙地需要上百人连续作业半年以上,而无人机编队仅用2个月就完成了全部任务,还节省了近30%的种子用量。

  除常规作业外,鄂尔多斯还在积极探索无人机飞播新应用场景。去年冬季,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抓住毛乌素沙地降雪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覆雪飞播试验。在鄂托克旗乌兰镇马新布拉格嘎查,无人机飞播柠条、花棒等种子35公斤。通过初次降雪后飞播,再次降雪覆盖种子,使种子随溶雪泥水渗入土壤表层,探索种子越冬催芽及翌春萌发率、成活率情况,为“三九天”种树提供技术支撑。

  为保障无人机飞播效果,鄂尔多斯致力于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提升科技的支撑力。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制的专业飞播无人机,机身细长、受风面积小,前后旋翼配合抵消干扰,即便在7级大风环境下,也能完成精准播种任务。科研人员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播种区域进行高频度、精准计算株行距,通过弹射方式将种子从低空弹射至特定立地区域,确保播种均匀、科学,让无人机飞播在治沙一线展现出独特优势。

  从地面到空中,正是“三北”工程科技赋能的生动写照。随着智能飞播设备持续进化,这片土地上的绿色版图正以更快速度延展。(毛丫)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