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几字弯”的臂弯里,曾蜷着一片被风沙撕裂的土地——库布其,一度黄沙漫卷,日月无光。而今天,这里绿意奔涌,蓝天如洗,成了全球治沙的教科书。
这绿,是鄂尔多斯人民的倔强。
曾经的库布其,风沙拌饭。白天点灯视物,夜晚流沙堵门。人们守着龟裂的土地,十年耕种,九载空仓。有人出走,带着撕心裂肺的回望。更多人选择留下,与沙死磕。

1980年冬,达拉特旗柴登嘎查的白七劳喊出“要活命,先治沙!”
他们用自制的水泥杆扎起网围栏,把孩子放在沙梁上守树苗。几十年间,库布其沙漠北缘一道不断延伸、横跨三旗的防护林带巍然成型。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条绿色长城仍在生长。随着国家“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全面启动,一道总长约420公里、平均宽约3公里的防风阻沙锁边林带即将贯通——从高空俯瞰,它如一条坚实的翡翠臂弯,将库布其沙漠牢牢锁住,彻底隔断了黄沙北侵黄河之路。
治沙不是蛮干,鄂尔多斯人民偏在沙海中酿出科技的甜。牵引播种机十秒种下一株柠条,无人机掠过洒下万千草籽,螺旋钻深入沙土,十秒种一棵沙柳。沙柳平茬机、全地形运输车轮番上阵,“治沙神器”让成活率跃升至85%。
更酷的是“光伏长城”。深蓝色的光伏板在库布其沙漠边缘铺成海洋,板下芦草茁壮生长。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光伏+治沙”模式每年节约标煤6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亿吨,节水2.5亿吨。
大数据紧盯沙化动态,高科技守护草木枯荣。库布其的智慧,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这蓝,是鄂尔多斯天空最动人的底色。
2024年,鄂尔多斯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2%(剔除沙尘影响),连续十一年未发生重污染天气。天蓝了,水也清了。2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为100%,乌兰木伦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土壤更净,81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全覆盖监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2%,提前超额完成内蒙古自治区指标。
清晨在乌兰木伦湖边跑步,傍晚在“口袋公园”散步。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仰头见蓝,这种日子像呼吸一样自然。
这蓝,是国际视野中的生态名片。
2024年,鄂尔多斯荣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同年10月,它登上联合国缔约方大会,向世界展示荒漠化防治的“库布其答卷”。
从“羊煤土气”到“风光氢储车”,鄂尔多斯被赞为“传统产业涅槃重生的典范”。
“地球一小时”中国区主场活动在这里举办,总曝光量超30亿次。法国巴黎、美国西雅图、德国柏林……鄂尔多斯与这些世界名城同被列为“自然城市”。
这绿与蓝,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
曾经靠天吃饭的农牧民,如今守着光伏基地,年收入从两万涨到十万、二三十万甚至百万元以上。沙窝里长出了产业,沙棘酿成甘霖,苜蓿喂肥牛羊,鼠标一点,特产卖向江南。
如今的鄂尔多斯,森林覆盖率翻倍,植被覆盖度超70%。沙漠不再是天敌,而是伙伴、是资源、是未来。
从“死亡之海”到“绿色银行”,从“生态赤字”到“生态盈余”,鄂尔多斯用几十年时光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口号,是千家万户的日子。
库布其的绿,鄂尔多斯的蓝,正在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而这幅画,才刚刚起笔。(毛丫 张驰 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