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17日电(徐红梅)在内蒙古自治区辽阔的边境线上,有一群特殊的守护者。他们不是军人,却以家园为哨所;他们不穿军装,却用脚步和车轮日夜丈量祖国边疆。从“马背巡边”到“车轮巡护”,再到“驿站守望”,三代守边人以不同方式,共同书写着对祖国北疆的深沉爱恋与忠诚守护。
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吉尔嘎郎图草原,图雅发动了她的白色“战旗”越野车,仪表盘上28万公里的数字,无声地诉说着她十年如一日守护35公里边境线的故事。图雅的守边情缘始于家族传承——解放战争时期,她丈夫的爷爷桑杰作为骑兵留守边疆,成为第一代护边员;后来,婆婆阿拉坦其其格和叔叔希日接过第二棒,将放牧与巡边结合,用脚步守护国土。
2011年,大学毕业的图雅放弃城市工作,申请成为一名护边员。她说:“看着长辈们的背影,我明白了守护边境是融入血脉的使命。”
边境巡护充满艰辛,要抵御冬季零下40摄氏度的“白毛风”,躲避夏季的蚊虫,还有突如其来的狼群。10多年来,图雅累计巡边2000余次,提供涉边信息60余条,参与联合防控百余次,成为边境派出所公认的“活地图”和“信息库”。她曾为劝阻一位追赶越境羊群的牧民,在暴雪中坚守6小时。
图雅骑摩托车行驶在草原上。新华网 徐红梅 摄
2015年,图雅当选嘎查党支部书记,她虽辞去护边员职务,但守护从未停止。2023年,她将自家的一个蒙古包申报为护边驿站,整合了巡控、登记、调解、服务等职能。驿站成立至今,已救助群众151人,提供便民服务200余次。图雅持有法律职业资格A证,她为牧民提供法律服务,调解纠纷40余起,代写法律文书百余份。
吉尔嘎郎图边境派出所教导员于国说:“图雅实现了传统巡防与现代治理的有机结合,一户带动百户,织密了群防群治网络。”
护边员张永清与妻子刚巴特尔在眺望边境线。新华网 徐红梅 摄
在苏尼特左旗,护边员张永清的故事同样动人。21年来,他日夜守护着39.322公里的边境线。为更好地履行护边职责,张永清与妻子刚巴特尔将家搬到距离边境线3公里处。劝返临界人员、救助野生动物、阻拦临界放牧、保护草原生态……他忠实履行神圣职责,带动妻子加入护边员队伍,把自己的家申报为“护边驿站”,牧民们称他们为“草原上的最美护边搭档”。
在1103公里锡林郭勒盟边境线上,图雅、张永清的故事,是广大护边员默默坚守的缩影,也是内蒙古各族群众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
广大护边员的身后有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做为坚强后盾。支队政治处副主任格日勒朝克图介绍,支队先后建成“智慧边境·草原云盾”全域感知系统、“鹰巡”无人机警航队、“草原云盾·天地协同人像智能追踪比对系统”等,这些举措构建起集“人防、物防、技防、机防、犬防”于一体的立体化边境管控体系,全面增强边境地区的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段路、一群人、一条心,只要我们守好这里,家国就安稳。”张永清的这句话,是边疆护边员的共同心声。截至目前,内蒙古已设立619处护边驿站,5000余名护边员日夜守护着4200公里边境线。这些用坚守铸成的“移动界碑”,正让北疆草原更加安宁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