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婚俗新风 绘就幸福图景-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18 09:36:21
来源:内蒙古日报

弘扬婚俗新风 绘就幸福图景

字体:

  今年七夕,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婚俗博物馆,新人试戴凤冠。

  包头市青山区第十届集体婚礼现场。

  “我们没有高额彩礼,也不准备举办豪华婚宴,亲人们聚在一起送份祝福就足够。”今年七夕,刚领完结婚证的张妍妍(化名)夫妇道出了他们的婚恋观。这对在工作中相识相恋4年的年轻人,用“零彩礼+简约婚礼”的方式,开启人生新旅。

  在内蒙古,践行文明婚俗新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2023年以来,全区各级妇联为646对新人举办集体婚礼28场,开展婚恋交友活动500场,5万人参加,2350对新人牵手。

  婚姻是家庭和社会的总开关,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将婚俗改革作为推进基层治理、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多部门协同发力,通过宣传引导、 阵地建设等举措,将婚俗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旅产业等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婚俗改革新路径,绘出一幅幅幸福家庭的美好图景。

  移风易俗 文明新风遍拂北疆

  巡边守边、界碑描红,在祖国北疆的边境线上,一场简约却满含家国情怀的婚礼格外动人。近日,呼伦贝尔市妇联联合当地边境管理支队、总工会,在诺干湖畔为13对戍边新人办了一场以“红色边关・扎根北疆”为主题的集体婚礼。新人们在亲友的见证下许下誓言,纷纷表示要以小家庭的和谐共建社会大和谐。

  如今,绿色、健康的婚礼形式正成为内蒙古适龄青年的新选择。这不仅是青年人婚恋观的主动转变,更离不开全区各部门的协同推动。

  为让文明婚俗理念深入人心,各婚姻登记机关向结婚新人提供个性定制、主题定制等不同形式的颁证服务。户外草坪、婚博会、健康骑行等各式各样的集体婚礼家喻户晓,这种新形式正帮助新人逐步转变观念,并影响带动家人、朋友。

  与此同时,我区还通过举办婚恋讲座、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推广线上婚育服务平台等举措,全方位提升适龄青年婚恋素养,引导大家“为爱而婚、因爱而嫁”,以家庭和谐筑牢社会文明基石。在各地实践中,特色模式不断涌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推行“婚俗改革+公园+草原”模式,让生态文明建设与婚俗新风相辅相成;赤峰市红山区立足基层服务,通过微宣讲、政策解读等形式普及婚俗改革知识,营造出“人人知晓、人人支持”的浓厚氛围。

  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公园式婚姻登记机关11个,建立婚姻家庭辅导室125个,婚姻颁证室105个,配备一体化电子设备345套,建成3A级以上标准登记机关46个,场地建设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为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搭建起广阔平台。

  婚俗改革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上妆、出阁、却扇、拜堂、合卺、结发……今年七夕,包头市青山区婚姻文化创意产业园爱情岛举办了一场端庄典雅的唐制婚礼,现场红绸覆案、喜庆温馨,新人身着传统婚服,许下爱的誓言,共书新时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故事。

  七夕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承载着美好情感愿景与深厚文化底蕴。今年,自治区各地各部门以七夕节日为契机,同步发力,以集体婚礼、鹊桥会、民俗文化展示等多元形式,为新人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明婚俗文化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婚俗理念深度融合。

  婚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重要一朵。《仪礼》记载,结婚的礼仪,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6个步骤,是重要的文化传统和礼仪规范。如何在婚俗改革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全国婚俗改革样板试点之一的包头市青山区,在婚俗文化传承中不断增强新人婚姻的责任意识,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助推传统和现代文明婚俗融合发展。

  赤峰市红山区通过打造千米诗词长廊、举办不同朝代婚礼、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等形式丰富婚礼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乌兰察布集宁区在婚俗改革实践基地——农村大礼堂中,通过举办中式订婚宴、金婚银婚纪念日等活动,将传统婚俗和浓郁乡土气息融合,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截至目前,内蒙古已经打造婚俗文化廊(墙、厅)75个。

  融合发展 激荡创新澎湃动能

  主题婚礼巴士载着新人向爱出发,复古场景还原20世纪80年代朴素婚礼吸引游客打卡……在包头市,“婚俗+文旅”的融合实践不仅让婚礼更具创意,更走出了一条“创造效益、造福百姓”的新路径。

  近年来,包头市青山区依托婚姻文化创意产业园、爱情岛、东达山民俗婚俗文化园等载体,延伸出婚纱造型、婚礼文创、冷餐咖啡等衍生产业,并打造婚博会汇聚上百家婚庆品牌。数据显示,相关活动已吸引市民游客约5.6万人次,成交量达649单,销售额近849万元,实现了婚俗文明与产业发展双赢。

  “婚俗改革,塑造文明婚俗,树立文明新风,普惠民生”是内蒙古婚俗改革的目标。

  作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乌兰察布集宁区将文明婚俗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在婚俗改革实践基地开展系列活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推动“婚俗改革+文旅产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两年来已举办“爱的鹊桥 等你一起”草原集体婚礼等创意活动40余场,吸引1100余对新人参与。

  兴安盟以“婚俗产业+旅游”模式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婚俗文化融入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婚俗改革样板,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融入婚俗改革试点工作,为英雄故里、文旅阿荣激发起强劲动力,为当地群众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婚俗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婚俗+”创新模式,不仅为婚俗改革汇入新鲜血液,更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为百姓增收增添了温暖力量。

  自治区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级妇联组织要为适龄青年多提供各类健康的婚恋交友服务,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男女青年因爱而娶,为爱而嫁,让北疆大地劲吹文明新风,优秀婚俗文化焕发时代光彩。(记者 赵曦) 

  (图片由自治区民政厅、妇联提供)

【纠错】 【责任编辑: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