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8日电(记者赵泽辉)眼下,库布其沙漠秋高气爽,绿意盎然。“现在出门就能看见绿色,风沙天气明显少了。”75岁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柴登嘎查牧民白七劳感慨地说,虽然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但老人们在村里过着安逸的生活。白七劳自己种菜养鸡,为在外工作的子女提供纯天然的农副产品。
然而,要真正理解这种生活的来之不易,需要将时光倒回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的库布其沙漠北缘,农牧民正面临着“沙进人退”的严峻考验。白七劳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那时我们的草牧场被沙漠侵占,生活都成问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白七劳向旗政府提出了建设锁边林治沙的建议。这个朴素而坚定的想法,成为了当地治沙的起点。1981年,锁边林工程正式开始。得天独厚的是,柴登嘎查地下水位较高,这为树木成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见治沙成效显著,这一经验开始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通过持续努力,达拉特旗已建成150公里的防护林带,形成了锁边林治沙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效阻止了沙漠扩张,还为后续的大规模治沙工程奠定了基础。
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48岁的敖特更花正在自家的治沙基地里忙碌着。她熟练地操作着螺旋钻机,“现在的种树效率高,过去种树用铁锹挖,一天最多种一百多株,现在用机械,一天能种3000多株苗”。在她身后,成片的沙柳、柠条迎风摇曳,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
“我是从1997年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的时候开始治沙,那时候有些不情愿,想着沙漠里能种树?能修路?这不是开玩笑吗?那时候只想着逃离沙漠。”敖特更花回忆说,随着第一条公路修通,路两侧的树开始有了绿叶,她的观念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如今,敖特根花依然保持着“朝5晚9”的工作节奏——早上5点以前起床,到工地治沙,晚上9点才回家。但她却乐在其中,因为她深知自己正在创造的不仅是经济价值,更是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对于当地农牧民来说,治沙逐渐从单纯的生态工程转变为致富产业。敖特根花创建了园林绿化公司,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我带领50多名农牧民参与8000亩治沙和20000亩灌木平茬项目,每人每天至少能挣300元。”敖特更花的治沙事业不仅局限在当地,她还将治沙经验带到新疆、西藏等地,“不管走到哪儿,我都想着把当地的农牧民带动起来”。
这种“点沙成金”的模式在库布其沙漠开花结果。在达拉特旗官井村,村民冯慧见证着村庄的巨大变化。他说,村里从过去的145户2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92户400多人,每户年均收入达到20万元,收入来源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还有治沙项目和新兴的光伏产业。

库布其的治沙成就不仅在国内广受关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亚丝明·福阿德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说:“在库布其,人们将许多人眼中的荒芜之地变成了生命之源。这就是绿色经济的实际行动,这关乎人民。库布其模式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当我们修复土地时,我们也在恢复人类的尊严。”
从白七劳的锁边林到敖特更花的科学治沙,从单纯的生态修复到产业化发展,库布其正在书写着从“沙进人退”到“点沙成金”的绿色传奇。当被问及治沙成功的秘诀时,敖特更花的回答简单而厚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