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岭上兴安,稻田是最动人的秋景:金黄稻谷随风起伏,把丰收的喜悦深深烙在黑土地上。
曾几何时,这片地处“中国稻米金三角”的土地,也因水稻产业“小散弱、无标准、溢价低”而发愁。为打破困局,兴安盟以生态筑基、以标准立规、以品牌破圈,谋“粮”策,铺“稻”路。
这份深耕终得回响:在第26届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上,兴安盟大米从全球38个国家选送的5136份样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特别优秀奖”,不仅收获国际专业认证,更把兴安盟稻米的独特风味,刻进了世界优质农产品的名册里。
从困局中突围,到享誉国际;从“一粒米”起步,到做成品牌估值307.55亿元的大产业。兴安盟究竟手握怎样的“生态密码”,又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产业突围”之路?
生态筑基:从自然优势到产业胜势
秋日的兴安盟稻田,蕴藏着“稻渔共生”双丰收的答案。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的盐碱地渔业示范项目区,“稻—虾”共生田成了农业转型的鲜活样本。“7亩田已收小龙虾近1500斤,亩产超200斤,纯收益增加1300元以上。”乌兰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水产股负责人王守峰说,这种模式不仅让水稻品质更好,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相隔不远的科右前旗察尔森镇,“稻—鱼”示范田同样米优鱼肥。一网下去,从稻田中打捞起的“福瑞鲤”条条活蹦乱跳、体态肥美。兴安盟家禾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汤忠林笑着展示成果:“今年投了500斤3两重的鱼苗,现在都长到快2斤了,效益特别好!”
这份“生态底气”,源于兴安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地处北纬46度“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这里年均日照2800小时,昼夜温差达15摄氏度,洮儿河、归流河等6大水系滋养着土地;深厚的黑土层富含矿物质,农业区域无工业污染,为“净产好米”打下先天基础。
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离不开科技的深度赋能。“良种选育、基建改善、绿色技术应用,是兴安盟大米升级的关键。”兴安盟农牧局局长李振林一语道破。
8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水稻分中心在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揭牌,为兴安盟推进水稻产业创新发展、实现科技赋能农业带来“关键一跃”。
从育种到加工,眼下,兴安盟已构建起全链条保障体系。依托袁隆平水稻院士工作站、兴安盟农牧科学院等力量,当地建成育繁推一体化良种繁育体系,良种覆盖率达98%;在沿河沃土建立产业基地,推进规模化经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测深施肥、宽窄行高光效栽培等技术广泛应用,全面护航稻米品质。
科技赋能的成效,在测产数据中格外直观。“产量再破纪录!”近日,在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宝泉村的示范田,专家对1.18亩“中科发5号”水稻实收测产,亩产达863.1公斤,较2024年当地785.9公斤的单产纪录,提高了77.2公斤,再次刷新本地区纪录。“靠精确定量栽培和叶龄模式调控肥水,我们实现了产量、品质双提升。”扎赉特旗农牧科技人员艾俊国说。
标准升级:从零散种植到品质标杆
走进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正在分装新设计的兴安盟大米统一包装。包装上的GI标识格外醒目——高品质的兴安盟大米从这里远销全国各地。2021年,兴安盟大米成为内蒙古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粮食产品。而这背后,是当地打破 “有品类无品牌”的艰难破局之路。
“过去各家企业各自为战,市场上出现过十几种包装样式。”兴安盟大米协会秘书长田瑞龙回忆品牌整合的阵痛期。为扭转局面,兴安盟成立大米协会,搭建起完备的品牌制度体系:发布实施产地环境、储运销售、加工规程等9项“兴安盟大米”标准;严格管理授权用标企业;支持绿色、有机基地认证;设立原料收购担保基金;布局专营店与中转仓储库……一套 “组合拳”下来,生产标准化体系逐步完善,米产业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截至目前,兴安盟已有大米生产加工主体57家,其中兴安盟大米授权用标企业38家,全口径加工量近30万吨,销售收入达18.5亿元。全盟稻田总面积近11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近80万亩。
产业发展的红利,最终流向了农户。兴安盟将原料基地当作“第一车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全力抓紧抓好,建成5个万亩级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引导稻米企业、合作社联结农户,提供品种、技术指导等服务。
“土地以每亩700元流转给家禾米业,我还能在厂里打工管理水稻,又多了一份收入。”科右前旗察尔森镇村民王文亚就是受益者,他所在的这家通过京蒙协作落地的企业,目前已为180余名农牧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兴安盟农户实现了 “丰收又增收”。
品牌升级:从区域特产到全国名片
“优质大米怎么卖出好价钱?”这是兴安盟大米品牌化路上的核心课题。如今,答案已写在不断刷新的荣誉榜上:“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十大好吃米饭”“中国优质稻米示范基地”“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新锐品牌”,一系列国家级荣誉,让“东北上游,净产好米”的标签深入人心。
品牌声量的扩大,离不开立体化营销的精准发力。近期举办的兴安盟电商直播大赛上,大米无疑是“明星产品”,全国网友纷纷在直播间询问新米上市时间并下单;伴随着“兴安好物进北京”活动开展,兴安盟大米成功走进首都大大小小的社区、商超与食堂;在厦门农交会上,兴安盟“草原香米”等6款产品获“最受欢迎产品”奖,进一步打开市场。截至目前,“兴安盟大米”品牌总曝光量已突破2亿人次。
为进一步提升溢价能力,兴安盟还推动大米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通过与江南大学、中国食品研究院、厦门大洲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自热米饭、牛奶鲜米布丁、大米化妆品、米乳、大米伴侣等创新产品相继问世,不仅让“一粒米”的价值倍增,更给品牌注入了新活力。
从“酒香巷深”到“凭标立市”,从“原字号”到“金招牌”,兴安盟大米的蜕变背后,是坚守“粮心”的初心,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以生态定调、以标准立信、 以品牌铸魂,兴安盟不仅种出了好大米,更探索出一套可借鉴的农业品牌方法论——这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成果,也是兴安盟大米走向世界的底气。(记者 高敏娜)
原标题:“一粒米”撬动三百多亿元品牌估值 兴安盟大米的“生态密码”与“产业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