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文化遗产正以一种温暖而鲜活的方式,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社区教室里,孩子们的手掌间绽放出五彩面塑;明长城下,巡查人员的脚步守护着千年印记;龙兴陶瓷文化园中,陶泥在指尖流转,化作一件件充满草原风情的艺术品……这些动人场景,正是兴和县推动非遗传承、守护文化根脉的生动缩影。
长城遗址严排查,守护千年历史印记
“这段明长城墙体保存相对完整,但部分区域存在水土流失风险,得尽快制定防护方案。”在兴和县店子镇明长城遗址旁,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马文景一边仔细记录墙体状况,一边与同事交流。为守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兴和县有序推进明长城遗址和赵长城遗址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工作,工作人员顶着烈日、踏着尘土,实地调查魏唐烽燧戍 13 个、战国赵北长城墙体 15 段,目前已完成自治区长城资源数据库下发的 83 个点段核查任务。
在排查工作推进的同时,长城保护宣传也同步展开。工作人员走进长城沿线村庄、学校,通过发放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资料、现场讲解长城历史与保护意义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长城、参与到长城保护中来。截至目前,兴和县已发放文物保护相关宣传资料 3000 余份,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长城保护的 “宣传员” 与 “守护者”。
古窑新火续文脉,陶瓷技艺焕生机
走进兴和县龙兴陶瓷文化园,拉坯机轻转,陶泥在孩子们手中渐渐成形,彩绘区一幅幅草原风情画跃然瓷上——这座总投资6815万元、占地122亩的园区,正通过“生产+旅游+研学”的创新模式,让源自辽代大同窑火的陶瓷技艺焕发全新生命力。
“我们不让非遗睡在名录里,而要让它‘走’进生活、‘活’在手中,”县级传承人高玉贵一边演示古法拉坯,一边介绍,目前,园区已吸引超过3万名青少年前来研学体验,通过捏塑、彩绘等实践,亲手触摸千年陶瓷文化的温度。
为了让传统真正“活起来”,龙兴陶瓷深度融合文旅与制造功能,不仅建成传统手工陶瓷坊、DIY体验中心和高端定制工区,还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引入景德镇工艺人才,将南方细腻瓷艺与北方草原文化巧妙结合,推出像“龙兴玉瓷办公杯”这样兼具实用与艺术性的特色产品,并成功认证为“内蒙古礼物”。
如今,龙兴陶瓷文化园已实现年产量20万件陶瓷产品、2000吨陶瓷基料,不仅供应景德镇市场,更成为融体验、展览、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地标。作为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基地,它正持续借助陶瓷创作连接历史与现实,让古老非遗在创新中传承、在融合中活化。
“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迹,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我们将继续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一方面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另一方面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成为推动兴和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兴和县文旅局副局长吉程程表示。(张瑞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