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记者驱车行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的毛乌素沙漠腹地,绵延不绝的植被铺展开来,难以想象,这里曾是毛乌素沙地肆虐最严重的区域。70多年来,乌审旗完成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绿富同兴”的生态跨越,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2.6%大幅提升至32.92%,植被覆盖度也达到80%以上,书写了一部绿色传奇。
20世纪50年代的乌审旗,风沙肆虐,黄沙漫卷。全境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沙害严重到每年都要吞没大量草场和农田。“一夜之间,沙子就能把房门堵死。”年近九旬的老人魏哈斯回忆,“那时候,我们出门都得带着铁锹,边走边挖路。”
时任乌审召公社布日都牧业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宝日勒岱,带领干部群众向沙漠发起挑战。他们在沙丘上试种沙蒿,起初种下的苗子不是被风沙掩埋,就是被连根拔起。就在大家快要放弃时,宝日勒岱在沙丘深处发现了3株顽强存活的沙蒿。
“能活3株,就能活30株、300株、3万株!”宝日勒岱的这句话,成了乌审旗治沙史上的标志性宣言。在她的带领下,“铁姑娘”突击队成立了。队员们顶着风沙,一锹一锹地挖坑,一株一株地种树,硬是在茫茫沙海中开辟出一片片绿洲。
20世纪80年代,刚成家不久的殷玉珍也开始了她的治沙征程。她家的土房被风沙压塌后,这个倔强的妇女立下誓言:“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欺负死。”30多年间,她和丈夫用最原始的工具,在6万余亩沙地上种下了数百万株树木,让漫漫黄沙变成了生命绿洲。
如今,随着绿意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蔓延,治沙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成为涵养文明、提升素养的过程。
清晨的巴音淖尔湖畔,“马背巡湖”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骑着马沿湖巡视,清理垃圾,走访牧民,在巡护生态的同时,也播撒着文明的种子。“我们不仅是湖泊的守护者,更是文明的传播者。”队长苏瓦迪一边捡起湖边的塑料袋,一边说。
今年6月,2025年乌审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家风森林”亲子结对暨家庭团建活动在乌审旗森林公园举行,在“家风森林”植树区,50个家庭志愿小组开展护绿行动。家长与孩子共同提桶浇水、培土。孩子们兴奋提问,家长们耐心引导,在实践中感悟自然生命力,让绿色家风在亲子互动中悄然形成。“在家风拼图守护赛环节,我和妈妈相互鼓励、配合默契,共同拼出了乌审旗最美的‘风景照’。今后我会爱护环境,尊老爱幼,努力做一名家风森林小卫士。”乌审旗第二小学学生任培婧说。
全国劳动模范苏雅拉达来的工作室里,摆满了他研发的各种农牧业机械。30年来,这位“文明标兵”研制出了饲料调配机、全自动牲畜饮水机等18种农牧机械,为当地农牧业现代化注入了科技力量。“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苏雅拉达来说,“只有把大家的日子当成自家日子过,才能办好大家的事。”
作为乌审旗苏力德苏木沙尔利格嘎查党总支书记,苏雅拉达来带领农牧民种植“健康米”,办起炒米加工厂,让嘎查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幸福村。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开始注重科技致富、绿色发展。
在乌审旗的农村牧区,许许多多如苏雅拉达来一样的基层带头人,正带领乡亲们走在乡风文明、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嘎鲁图镇巴音温都尔嘎查高图牧业社的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乌兰其其格,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5位老人,用行动诠释着孝道之美;身患胃癌仍坚守岗位的 “中国好人”朱广宇,作为嘎鲁图镇神水台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发展特色产业,用生命践行着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
而今,走在乌审旗街头,38处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如翡翠般点缀在城区各处,“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享受到了便捷的服务。40余处共享餐厅、日间照料中心、邻里中心,31处便民夜市及摊位的规范设置,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截至目前,乌审旗已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已创建全国文明单位3个、文明村镇2个、文明家庭1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17个,市级文明集体100余个。(记者 高平 王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