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我心里这块石头终于落下了!”村民张大爷拿到1.34亩地的玉米赔偿款时,连声向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道谢。此前,因加油站墙体长期漏水导致张大爷家玉米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涝灾。土右旗沟门镇综治中心接到求助后,立即到现场勘察,在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调解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为双方算清“法律账”“经济账”,最终成功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为张大爷一年的辛勤付出挽回了一定损失。
今年以来,沟门镇综治中心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向纵深推进,聚焦基层治理中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多向发力擦亮基层治理“新名片”。
“网格+联调”实现纠纷闭环化解
2023年,沟门镇成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地区。在延包过程中,家庭分户、村庄更新、确权争议等各类问题逐渐显现,土地纠纷成为这里的主要矛盾,占调解总量的78%以上。
基层矛盾纠纷往往具有复杂性、反复性,单一部门难以及时发现,也难以根治,必须依靠机制创新。土右旗沟门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调解员王乐介绍:“我们将全镇划分为76个基础网格,配备105名专职网格员,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覆盖,重点排查邻里纠纷、土地流转等高频矛盾,通过‘网格—村—镇综治中心’三级上报机制,确保矛盾早发现、早介入。”
同时,镇综治中心建立“常驻+轮驻+随驻”联动机制,镇社会治理办、司法所等部门常驻,派出所、民政办等力量轮值入驻,旗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按需随驻。针对不同类型纠纷邀请各行业参与调解纠纷,疑难纠纷组织多部门“会诊”,形成“情、理、法”融合的化解合力,让多起久拖不决的矛盾迎刃而解。今年以来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50起,成功化解37起,化解率达74%,群众满意度达97%,其余13件已明确包案人,纳入“销号管理”,有效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
“调解+普法”提升纠纷化解质效
由于村里土地承包后进行了调整,而之前的地界标识模糊不清,沟门镇北只图村村民李正小与邻居家多次因土地边界划定问题发生争执。
案情上报至镇综治中心后,调解员立即来到争议地块实地勘察,向双方当事人及周边村民详细询问土地历史变迁和调整情况。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调解员讲清《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相邻关系的相关法律规定,用村民身边调解过的典型案例引导思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依法依规、尊重历史、有利生产”的调解原则。随后,调解员组织双方坐在一起,摆事实、讲道理、明法律,逐步化解两人心中的芥蒂。经过耐心沟通,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在众人的见证下重新明确了地界。
拿到调解协议后,李正小直言:“我本来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怀疑心态来的,真没想到咱们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这么细心耐心,不仅把多年前的土地账算得明明白白,还让我知道了怎么用法律保护自家地。现在地界划清了,以后再也不用为这事跟邻居红脸了。”
沟门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司法所所长、调解员郎永清介绍:“为了让更多村民了解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律知识,从源头上减少类似纠纷的发生,我们把法治宣传融入调解全过程,调解前讲解相关法律依据,调解中分析责任边界,利用村民大会开展‘调解案例巡讲’,通过微信群推送农村常见纠纷处理指南,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回访+评价”确保机制顺畅运行
“对调解成功的纠纷,我们还要定期通过电话随访、入户走访、村干部反馈等方式开展跟踪回访,重点查看协议履行情况和当事人思想动态。”王乐说,在回访过程中,一旦发现有矛盾苗头或协议执行不畅的情况,会第一时间组织双方再次沟通,及时介入疏导,防止问题反弹。同时,沟门镇综治中心还建立了纠纷调解评价机制,请当事人对调解过程的公正性、满意度以及普法效果进行打分,收集到的意见会作为改进优化《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规范》工作的重要依据,确保每一起调解案件都能经得起检验,让群众真正感受到调解工作的温度和法治的力量。目前,镇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周期缩短至3个工作日。(记者 王嘉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