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林员进行日常巡护。
11月2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贺兰山脊,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北寺管理站前进管护站站长葛海春开启了一天的巡护工作,无人机盘旋升空,镜头掠过郁郁葱葱的青海云杉和嬉戏觅食的岩羊群,到处一派生机。
“小时候跟着父亲,在贺兰山靠放牧为生,那时候羊把山上的草啃得精光,小松树和灌木根本恢复不了。封山禁牧后,林地一年年变好,小松树、灌木都长起来了,能守护这片青山,我特别自豪。”葛海春说。
贺兰山是阿拉善的“母亲山”,为了保护好“母亲山”,1999年阿拉善沿山划定31.2万亩禁牧区,实行全面禁牧;2000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保护区内天然林采伐、销售被彻底禁止。与此同时,一场涉及1043户牧民的“生态搬迁”有序推进:4300名长期依赖贺兰山放牧的牧民告别传统的生产方式,23万头(只)牲畜全部退出林区,从源头切断了人为破坏生态的链条。随着禁牧政策实施,葛海春一家搬出了世代生活的山林。如今作为护林员,他每天巡护着曾经放牧的草场。
“当时搬迁还有一些牧民想不通,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放牧的地方,但现在大家看到满山的绿色,都明白了当年的决定有多正确。”葛海春告诉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贺兰山生态治理力度持续加大。2016至2021年,阿拉善盟累计投入7.6亿元,接连打响保护区周边环境整治、生态隐患集中整治及精准治理“三大攻坚战”;2021至2023年,再投57.8亿元启动矿山生态环境专项整治。2018至2020年间,阿拉善盟通过飞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2.6万亩的治理区进行了植被播种。如今走进贺兰山,曾经稀疏的林地变得郁郁葱葱,裸露的山体被绿植覆盖。
近年来,在阿拉善盟推动贺兰山退牧还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保护区管理局结合森林草原防火形势,通过“人防+技防”的立体化管护体系,不断加强对保护区森林草原的管控力度,在常规巡护的基础上,通过无人机监测技术搭载卫星地图和高清摄像头,大范围实时监控火险隐患。截至目前,贺兰山已连续76年无较大森林火灾。
在贺兰山深处的水磨沟综合研学基地,贺兰山森林智慧管理平台投入使用,通过大数据监测、视频巡护和智能预警,实现了森林防火和资源管理自动化、智能化。
“平台可以对贺兰山保护区全域进行无死角监控,为贺兰山森林资源保护、火情监测预警提供了有力保障。”保护区管理局防火办主任王景民说。
贺兰山经过25年封山育林,荒山终披绿装。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与保护区成立前相比,森林面积由32.14万亩增至58.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1.6%跃升至57.3%,林草植被总盖度达80%,织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新画卷。
贺兰山不仅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直接影响黄河流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及西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如今,经过25年的系统治理,贺兰山已实现从“生态疮疤”到“绿色屏障”的蜕变,成为我国西北生态修复的鲜活样本。
在贺兰山海拔2800米的主峰附近,红外相机多次捕捉到雪豹掠过岩石的身影。“现在我们通过持续追踪,已监测到三四只雪豹在此栖息生活,它们的活动轨迹遍布山脊与峡谷,相机镜头里甚至能看到它们标记领地的行为。”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工作人员徐皓告诉记者。
雪豹的“定居”,这充分说明贺兰山整个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如今的贺兰山,陆生脊椎动物达35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就有75种,马麝、荒漠猫在林间穿梭,金雕、胡兀鹫在天空盘旋。种群数量更是大幅增长,岩羊从2001年的1.6万只增至5万余只,马鹿从2000余头涨至7000余头。
25年来,贺兰山经过一系列保护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增强,“母亲山”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长足发展。如今,消失多年的物种回归,环环相扣的生态网络重新织就,绿色能量正在这片土地上“满格加载”。作为“天然植物基因库”,贺兰山还孕育着788种维管植物,其中13种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1种是特有或近特有植物。近年来的科考,还新发现了多种兰科植物。
“目前,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发现,贺兰山的兰科植物又多了好几种,这是比较娇气的一种植物,生存环境如果略差,它是不会在这个地方生长的。这次发现,不仅扩大了兰科植物在贺兰山分布的种群数量,也进一步说明贺兰山生态环境是逐步向好的。”保护区管理局资源林政科科长苏云告诉记者。(记者 刘宏章 通讯员 徐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