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11日电(李倩)11日,呼伦贝尔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举办。在开幕式的互动环节中,专家学者与业界代表围绕呼伦贝尔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产品创新、文化融合、科技赋能等议题深入探讨,为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多维度的思路与建议。

专家学者与业界代表进行互动讨论。新华网发
海南大学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谢彦君认为,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发展的首要策略是“体验化”。他建议,景区应在与游客接触的节点上强化体验设计,使产品具备高度休闲属性。他提出“异地感”的重要性,认为旅游本质是一种“穿越”,呼伦贝尔应针对主要客源市场,打造差异化的空间与文化体验,增强游客的沉浸感。

专家学者与业界代表进行互动讨论。新华网发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乌铁红从本地视角出发,指出呼伦贝尔的“大景观”与“多彩文化”是吸引南方游客的核心优势。她认为,要推动旅游产品从传统观光向度假、疗愈方向转型,发挥草原、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疗愈功能,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构建“大度假、大疗愈、大健康”旅游发展格局,以应对老龄化趋势、健康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MTA教育中心副主任孙佼佼聚焦于“艺术资源开发”这一小众但极具潜力的方向。她以近期走红的“鄂伦春族小袍帽”为例,说明文化如何通过新媒体传播实现文化与生态价值的统一。“艺术具有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感染力,能够直接触动游客情感,实现高峰体验,强化集体认同,是文旅融合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嵌入点。”她说。
在互动讨论中,呼伦贝尔学院旅游地理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亚吉介绍了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地方旅游发展“同频共振”的办学经验。她表示,专业建设离不开政府支持、学界指导、业界协作。呼伦贝尔学院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开展产教融合、设立校友讲坛等方式,为地方文旅产业持续输送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呼伦贝尔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专家学者与业界代表进行互动讨论。新华网发
来自业界的代表从市场与运营角度提出建议。基于平台数据,北京马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的地营销副总经理、内蒙古区域负责人陆蕾介绍,一线城市的新青年、新中产游客更关注“生态+体验”“生态+住宿”等高品质产品,如湿地穿越、低空飞行、冷极湾研学等。她建议,推广“小车小团”私导服务模式,通过标准化、定制化服务提升客单价与游客满意度,同时呼吁与高校合作培训专业化私导人才。
同程文旅集团副总裁、同程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谢晔通过客源数据分析提出,广东及长三角地区客群对“情绪价值”与“动态参与”需求显著,推动了一单一团、亲子定制等高端产品的发展。她认为,呼伦贝尔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全球稀缺的草原生态系统与游牧生活IP,应推动产品从“静态观光”转向“生活体验”,加强数字化场景建设、内容运营人才培养,以科技赋能服务质量提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