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镶白旗:星河牧歌映北疆-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11 09:31:35
来源:内蒙古日报

正镶白旗:星河牧歌映北疆

字体:

  在锡林郭勒草原与浑善达克沙地交汇处,正镶白旗如一颗明珠镶嵌于北疆大地。

  这里,丝路驼铃穿越千年,回响在古道纵横的苍茫原野;这里,科学先贤的智慧之光,映照着草原星空的深邃宁静;这里,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矗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

  游牧与农耕在此交融,根脉与未来在此交汇。千载以降,这片土地在星河与牧歌的辉映中,书写着北疆文化最动人的篇章。

  丝路驼铃越千年

  正镶白旗,由清代察哈尔八旗中的正白旗、镶白旗及明安旗等合并而成。这里曾属汉代上谷郡、唐代单于都护府、辽代西京道,历史上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相继在此繁衍生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深度交融,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图景。

  位于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东北5公里处的伊和淖尔北魏墓葬群,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北魏记忆。5座北魏时期长斜坡墓道土洞墓中,出土了彩绘漆棺、金项圈、琉璃碗、鎏金铜铺首等文物,异域风情浓郁,工艺精湛绝伦。每一件文物,都是穿越千年的信使,静静诉说着这片草原的沧桑过往。

  走进正镶白旗博物馆静谧的展厅,一具木棺静静陈列,棺身上镶嵌的铜鎏金铺首衔环熠熠生辉。

  “这具木棺出土于伊和淖尔北魏墓葬群3号墓。该墓葬群是正镶白旗最耀眼的考古成果之一,2014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镶白旗博物馆义务讲解员齐祥秀指着展柜中的文物,眼中满是自豪。

  在锡林郭勒博物馆,一件出土于该墓葬群的银鎏金龙凤纹下颌托引人驻足。其由头箍、护片、护颚等部分精巧构成,龙飞凤舞,纹饰华美。这一融合中原文化意象的珍品,是文明互鉴的珍贵实证。

  最令人惊叹的,是北魏蓝玻璃碗。幽蓝澄澈,光可鉴人。直口弧腹、小圈足,通体透亮,经考古分析可能经丝绸之路自西域传入。这抹“北魏蓝”,不仅色彩动人,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结晶,被誉为镇馆之宝。

  “这些文物串联起北疆、中原与西域的文明脉络。”锡林郭勒博物馆馆长静永杰说,“它们不仅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集体记忆,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而位于星耀镇的双山土城遗址,则初步推断为汉代所建。方形的土城轮廓依稀可见,散落的陶片、瓷片、布纹瓦片,勾勒出一幅古代边塞生活的图景。

  正镶白旗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1处,这些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址,共同编织成正镶白旗厚重的历史经纬,成为北疆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草原天眼”续传奇

  浩瀚苍穹,第28242号小行星“明安图星”在银河深处悄然运行,静默而永恒。

  “天上有颗明安图星,地上有个明安图镇。”在正镶白旗明安图科技文化中心楼前,清代科学家明安图的雕像目光如炬,凝视着这片他深爱的故土。

  300多年前,这位清代钦天监监正以目测天,执浑仪、绘星轨,在天文、历法、数学与测绘领域深耕不辍。他著有《割圆密率捷法》,参与编修《时宪书》《历像考成后编》《仪象考成》等重要天文历法典籍,并主持实测绘制了清代首部国家疆域图——《皇舆全图》,为我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第28242号小行星命名为“明安图星”,这是首次以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科学家之名命名小行星。同年,正镶白旗政府所在地正式更名为“明安图镇”,以大地之名,铭记先贤之志。

  历史的接力棒,在新时代传递。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明安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扎根于这片星空净土,2024年5月,我国首台行星际闪烁射电望远镜在此建成,灵敏度居国际前列,被当地人誉为“草原天眼”。巨大的抛物柱面天线静静凝望苍穹,仿佛在与那位仰望星空的先贤隔空对话。

  科技之光,亦点亮文化之路。距观测站不远,星空文化旅游营地融草原风情与天文体验于一体:球幕影院幻化星河,VR观星穿越时空,专业望远镜直指深空。

  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游客武建平由衷感叹:“这里的星空如梦似幻,仿佛触手可及。不仅是一个观星胜地,更拥有众多天文设施,是天文爱好者探索宇宙奥秘的理想场所。”

  如今,这里已成为清华、北大等高校的研学基地,每年吸引数千名青少年前来“追星”。2024年,该营地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十佳研学旅游营地”称号,成为连接科研与大众的重要平台。

  “我们以科技为笔,以文化为墨,打造‘星空草原·正镶白旗’品牌,书写北疆文化新篇章。”正镶白旗委宣传部副部长顾晓峰说,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让这一文化品牌绽放时代光彩。

  从历史深处的智慧到新时代的创新,这片土地始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文化传承中砥砺前行。

  红色丰碑铸忠魂

  正镶白旗明安图镇西塔山上,人民英雄烈士塔巍然矗立,直指云霄。每年,当地的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拾级而上,缅怀英烈,重温信仰。

  乌宁巴图等145位烈士的姓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个名字,一个忠魂。烽火岁月中,这片大地上的各族儿女挺身而出,前赴后继,将理想信念融入山河血脉,把忠诚担当镌刻于岁月长卷。

  解放战争时期,横贯旗境的浑善达克沙地草木繁茂、沙丘连绵,成为游击战的天然屏障。地势险要的奈曼山(八支箭山),曾是兵家必争之地。1947年11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内蒙古骑兵十六师五团奋起迎敌。二连连长乌宁巴图率一个班死守阵地,掩护主力转移,最终全班壮烈牺牲。为纪念英雄,中共锡察工委决定将奈曼山命名为“乌宁巴图山”。

  而在该旗星耀镇治华山村,73岁的村民郭旺手持扫帚,一丝不苟地清扫着王治华烈士纪念碑前的106级台阶。他守护纪念碑的30多年里,用坏的扫帚超过百把。“砖缝里不能有一棵杂草。”他说。

  1948年10月,张盖湾阻击战打响。国民党骑兵团突袭正在开会的商化康联合县干部。时任县公安局副局长的王治华临危不惧,命令警卫员护送领导撤离,自己孤身冲向聚宝山制高点,以火力牵制敌人。聚宝山上,他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饮弹牺牲。战后,聚宝山更名为“治华山”,村庄亦改称“治华山村”。

  1991年,刚刚上任的村支书郭旺带头捐出原计划给儿子盖房的钱,全村170户村民纷纷捐款出工,肩挑手扛,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在治华山顶为王治华烈士建起了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

  三十余载寒来暑往,郭旺日日清扫,年年讲述。他抚摸着碑身,轻声说:“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守下去。”

  秋风又起,沙沙叶响,仿佛低语:英雄的名字与山河同寿,精神共岁月长青。

  在这片被星光照亮、被热血浸润的土地上,传承不仅刻在碑上,也唱在歌里。

  71岁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色普勒,30多年来走遍草原,收集整理察哈尔民歌700余首。他带领“察哈尔之韵”艺术团走进校园、深入牧户,让悠扬长调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这悠远的歌声,与北魏琉璃的幽光、天眼望星的静谧、英烈碑前的松风交织成章。

  从丝路遗珍到星空奇观,从红色记忆到草原天籁,正镶白旗的文化血脉在历史长河中奔涌不息;草原星河古今辉映,恰如天地铺卷、文脉落笔,书写着传统与现代相映生辉的时代华章。 (于海东  哈丹宝力格  安寅东)

 

【纠错】 【责任编辑: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