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内蒙古兴安盟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泡泽相连,大鸨、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散步、觅食,安然栖息,别具一番沉静壮阔之美。

兴安盟扎赉特旗公安局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派出所所长金亮,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这片沉寂的荒野,呵出的白气在睫毛上凝成霜花。这是他在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守护的第五个冬天。自2019年担任所长以来,这样的徒步巡护已成为日常。
“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金亮说着,举起望远镜观察远处的一群大鸨。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为了不惊扰栖息于此的动物,他放弃了更具效率的交通工具,选择了一段段动辄十几公里的艰辛徒步。

手中的望远镜延伸视线,无人机则赋予他天空的视角。在这个位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区交界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张融合了“陆地巡逻+水面巡护+空中巡查+科技巡查”四位一体的立体防护网已然织就。如今,这里已成为大鸨、丹顶鹤、白鹤等2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以及灰鹤、大天鹅等5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繁衍生息的家园,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大鸨之乡”“百鸟天堂”。
然而,生态保护之路从来都是布满荆棘的。
2023年4月,春寒料峭,湿地仍是一片泥泞。无人机巡护传回令人揪心的画面:一只丹顶鹤的右腿深陷沼泽,两只幼雏守在母亲身旁的草甸上缩成一团。这片被当地人称为“鬼见愁”的沼泽,表面水草丰茂,底下却是吞噬生命的泥潭。
接到报警后,金亮带着救援队员迅速赶到现场。熟知丹顶鹤习性的他决定独自前往救援。“别害怕,我不会伤害你。”金亮一边轻声念叨,一边脱掉警服外套,慢慢踏入泥沼。
下去的一瞬间,冰冷刺骨的泥水浸透衣裳,“仿佛有千万根小钢针同时刺进皮肤。”他俯下身,小心翼翼地清理着缠住鹤腿的水草和淤泥。丹顶鹤不断挣扎,泥浆飞溅到脸上,他的腿越陷越深,却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动作,嘴里不住地安抚着受惊的丹顶鹤。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被困的丹顶鹤仿佛听懂了金亮的话,渐渐停止挣扎。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鹤腿终于从淤泥中解脱。这时金亮才发现自己的半个身体都陷进去了,手已经冻僵,才赶紧呼唤同事把他拉上岸。浑身泥浆的金亮根本站不起来,同事们将他拉回驻地,他冲洗干净后换了身警服,又继续投入工作。
截至目前,保护区累计救助鸟类110余只,放飞39只。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保护区的生态持续改善。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71%稳步提升至75%;大鸨的观测数量从206只增长到274只,分布区域扩大了1万公顷;全球濒危物种白鹤的数量增至3880只;动物种类记录从861种增加到884种。
改变不仅仅发生在自然环境上,更发生在人们心里。
2021年的冬夜,金亮在巡逻中抓获正偷偷撒网的年轻人小杨。根据规定,小杨将面临1000元罚款。做完笔录,金亮递给这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年轻人一杯热水:“老弟,日子再难,咱也得走正道。”这句朴素的劝诫,重重敲在小杨心上。

更让年轻人意想不到的是,当金亮了解到他家中困境,70多岁的老母亲正四处向亲友借钱凑罚款时,竟默默以家属名义替他代缴了罚款。几天后,金亮又借给他购买农资的本钱。“法理与情理之间,本就不是一道单选题。”金亮说。
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彻底触动了小杨。如今,他和77岁的母亲吴彩云都成了保护区的“生态义警”,还主动在派出所门口开垦出一片花圃,用盛开的鲜花,回报这份沉甸甸的善意。

“别看我今年77岁,我和儿子都是‘生态义警’,保护家乡环境嘛。”吴彩云总能敏锐地察觉保护区的细微异常。从曾经的违法者到如今的守护者,这对母子的转变,正是图牧吉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
从警二十年,金亮累计破获生态领域行政案件2000余起、刑事案件400余起,始终坚守在生态保护的最前沿。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打击破坏自然资源违法犯罪的效率,分局创新推出了“生态警务线索提供平台”。群众只需手机扫码,即可进入线索提交界面,发现非法狩猎、盗伐林木、污染环境等行为,即时上传图片、视频及文字描述。截至目前,通过该平台及相关渠道,分局已成功收集各类生态违法犯罪线索40余条。
“蔚蓝的天空上仙鹤在飞翔,幽静的湿地里鸟儿在梳妆……”当熟悉的歌声在巡护车内响起,金亮和民警们在这个平凡却又意义非凡的岗位上,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任东月 刁博禹)

